|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 1.1.1 国际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国内背景 | 第13-14页 |
| 1.2 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 1.2.1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 1.2.2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6-21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1.3.3 文献述评 | 第21页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第2章 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发展需要指导性评价 | 第23-35页 |
| 2.1 传媒产业集簇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分析 | 第23-27页 |
| 2.1.1 传媒产业集簇的自组织性 | 第23-24页 |
| 2.1.2 传媒产业集簇评价的行业特性 | 第24-25页 |
| 2.1.3 传媒产业集簇评价方法的甄选 | 第25-27页 |
| 2.2 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背景分析 | 第27-32页 |
| 2.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第27-29页 |
| 2.2.2 传媒产业集簇评价的经验依据 | 第29-31页 |
| 2.2.3 评价指标体系适用性分析 | 第31-32页 |
| 2.3 传媒产业集簇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原则 | 第32-35页 |
| 2.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意义 | 第32-33页 |
| 2.3.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目标 | 第33页 |
| 2.3.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33-35页 |
| 第3章 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发展指导性指标体系设计 | 第35-54页 |
| 3.1 传媒产业集簇发展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5-42页 |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技术路径 | 第35-38页 |
| 3.1.2 评价指标的筛选及优化 | 第38-40页 |
|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第40-42页 |
| 3.2 对传媒产业集簇指导性评价的预处理 | 第42-44页 |
| 3.2.1 统计数据的来源及口径 | 第42-43页 |
| 3.2.2 统计数据的分类 | 第43页 |
| 3.2.3 统计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43-44页 |
| 3.3 指导性传媒产业集簇发展状况评价的方法与模型 | 第44-54页 |
| 3.3.1 层次分析法(AHP) | 第44-48页 |
|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8-50页 |
| 3.3.3 评价体系模型的构造 | 第50-54页 |
| 第4章 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发展的评价分析——以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簇为例 | 第54-64页 |
| 4.1 北京CBD传媒产业集簇案例 | 第54-57页 |
| 4.1.1 样本选择依据 | 第54页 |
| 4.1.2 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簇概况 | 第54-55页 |
| 4.1.3 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簇发展动力分析 | 第55-57页 |
| 4.2 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簇指标数据的收集与无量纲化 | 第57-59页 |
| 4.2.1 数据的来源 | 第57页 |
| 4.2.2 原始数据的收集 | 第57-58页 |
| 4.2.3 数据的无量纲化 | 第58-59页 |
| 4.3 评价过程 | 第59-64页 |
| 4.3.1 计算结果 | 第59-60页 |
| 4.3.2 投影分析 | 第60-61页 |
| 4.3.3 建议与措施 | 第61-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附录A 中国传媒产业集簇高端化发展指导性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 | 第69-72页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