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9-33页 |
1.1 昆虫蜕皮和变态 | 第19-20页 |
1.2 昆虫蜕皮激素合成与Halloween基因家族 | 第20-21页 |
1.3 蜕皮激素受体核转运基因Ran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4 昆虫核受体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1.4.1 核受体超家族基因的结构、分布及进化 | 第22-23页 |
1.4.2 核受体在昆虫蜕皮和变态发育中的作用 | 第23-26页 |
1.4.3核受体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 第26-27页 |
1.5 昆虫变态决定因子 | 第27-29页 |
1.5.1 转录因子Krüppel homolog 1(Kr-h1) | 第28页 |
1.5.2 蜕皮激素诱导的转录因子E93 | 第28-29页 |
1.6 RNAi在褐飞虱中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1.7 褐飞虱的发生特点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褐飞虱蜕皮与变态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搜索 | 第33-38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2.2.1 褐飞虱蜕皮与变态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搜索结果 | 第33-36页 |
2.2.2 褐飞虱蜕皮和变态信号参照途径的初步构建 | 第36-37页 |
2.3 讨论与总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褐飞虱蜕皮激素合成基因、蜕皮激素受体及其转运基因的功能解析 | 第38-66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8-50页 |
3.1.1 昆虫饲养 | 第38页 |
3.1.2 试剂和仪器 | 第38-40页 |
3.1.3 总RNA提取与c DNA合成 | 第40-41页 |
3.1.4 引物设计 | 第41-42页 |
3.1.5 PCR扩增褐飞虱的基因片段 | 第42页 |
3.1.6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第42-43页 |
3.1.7 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43-44页 |
3.1.8 转化反应和细菌培养 | 第44页 |
3.1.9 单克隆的挑取和菌落PCR克隆筛选 | 第44-45页 |
3.1.10 质粒的提取 | 第45-46页 |
3.1.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6页 |
3.1.12 dsRNA合成及RNA干扰方法 | 第46-48页 |
3.1.13 生测方法 | 第48-49页 |
3.1.14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基因时空表达及注射dsRNA后表达水平 | 第49-50页 |
3.1.15 QRT-PCR引物扩增效率的检测和不同样本表达量的比较 | 第50页 |
3.1.16 统计分析 | 第5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4页 |
3.2.1 褐飞虱蜕皮激素合成基因克隆及NlCyp314a1基因功能鉴定 | 第50-56页 |
3.2.2 褐飞虱蜕皮激素受体NlUSP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56-59页 |
3.2.3 褐飞虱蜕皮激素受体核转运因子NlRan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9-64页 |
3.3 总结与讨论 | 第64-66页 |
第四章 褐飞虱蜕皮激素响应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66-78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6页 |
4.1.1 昆虫饲养 | 第66页 |
4.1.2试剂与仪器 | 第6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4.2.1 蜕皮激素信号传导通路基因的搜索与序列分析 | 第66页 |
4.2.2 总RNA提取、c DNA第一链的合成及基因克隆 | 第66页 |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 | 第66-67页 |
4.2.4 RNA干扰效果的定量PCR检测及干扰表型和生物学指标的观察 | 第6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7-76页 |
4.3.1 褐飞虱蜕皮激素信号传导通路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67-70页 |
4.3.2 褐飞虱蜕皮激素信号传导通路基因时空表达模式 | 第70-73页 |
4.3.3 褐飞虱蜕皮激素信号传导通路基因功能分析 | 第73-76页 |
4.4 总结与讨论 | 第76-78页 |
第五章 NlKr-h1和NlE93基因在褐飞虱变态中的功能分析 | 第78-90页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8页 |
5.1.1 昆虫饲养 | 第78页 |
5.1.2 试剂与仪器 | 第7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8-79页 |
5.2.1 NlKr-h1和NlE93基因的搜索与序列分析 | 第78页 |
5.2.2 总RNA提取与c 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78页 |
5.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 | 第78-79页 |
5.2.4 RNA干扰效果的定量PCR检测及干扰表型和生物学指标的观察 | 第7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9-88页 |
5.3.1 褐飞虱NlKr-h1和NlE93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79-81页 |
5.3.2 NlKr-h1和NlE93时空表达模式 | 第81-82页 |
5.3.3 NlE93对褐飞虱变态的影响 | 第82-85页 |
5.3.4 NlKr-h1对褐飞虱变态的影响 | 第85-87页 |
5.3.5 NlBroad-C、NlJHAMT、NlFAMeT不影响褐飞虱的变态 | 第87-88页 |
5.4 总结与讨论 | 第88-90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0-93页 |
6.1 总结与讨论 | 第90-91页 |
6.1.1 褐飞虱蜕皮激素合成、信号传导及变态相关基因的确定与功能分析 | 第90-91页 |
6.1.2 褐飞虱蜕皮和变态信号转导通路模式图的构建 | 第91页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91-92页 |
6.3 本研究创新点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7页 |
附录 | 第107-113页 |
附录1 本文中所克隆得到的部分基因的碱基序列 | 第107-112页 |
附录2 本实验所需主要仪器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历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