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技法论文--中国画技法论文

传统文人画品评对创作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1页
    一、研究缘起第7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7-9页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第9-10页
    四、研究目的、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0-11页
第一章 传统文人画品评理论及成因第11-36页
    第一节 品评的阐释第11-13页
        一、品与评第11页
        二、品评的流变第11-13页
    第二节 传统文人画品评理论梳理第13-21页
        一、写神而非求似第14-16页
        二、任“自然”而绘第16-17页
        三、推“逸”品为首第17-21页
    第三节 不同品评标准的联系与区别第21-23页
        一、不同品评标准间的联系第21页
        二、品评标准之间的区别第21-23页
    第四节 文人画品评理论的基础第23-36页
        一、儒、道、禅思想的渗透第23-26页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第26-29页
        三、文人画家的构成及群体意识的特殊性第29-36页
第二章 传统文人画品评对绘画造形的影响第36-65页
    第一节 不贵形似求逸格第36-42页
        一、形的涵义第36-37页
        二、造形观念的嬗变第37-42页
    第二节 品评影响下文人画造形的精神旨归第42-54页
        一、传达胸中“逸气”第42-44页
        二、对自然的体验和感悟第44-46页
        三、借物以言志第46-52页
        四、主体艺术思想的传达第52-54页
    第三节 品评影响下文人画造形的具体样态第54-62页
        一、形态的变相第54-57页
        二、以形媚道第57-59页
        三、抒情表意的形象第59-62页
    第四节 文人画区别于院体画、画工画造形的独特性第62-65页
第三章 传统文人画品评影响下的笔墨语言第65-79页
    第一节 品评影响下文人画对笔墨的追求第65-69页
        一、追求“逸笔”第65-67页
        二、以墨为彩表现丰富的客观世界第67-69页
    第二节 品评影响下文人画笔墨的表现第69-79页
        一、用笔书写性的凸显第69-75页
        二、文人画用墨的探索第75-79页
第四章 传统文人画品评引导下色彩的表现第79-85页
    第一节 传统文人画的色彩观:色彩表现重主观性第79-80页
    第二节 传统文人画的色彩样式:“运墨而五色具”第80-82页
    第三节 传统文人画色彩表现的思想基础第82-85页
第五章 传统文人画品评对位置经营的诉求第85-104页
    第一节 传统文人画构图的宗旨:意匠经营第85-86页
    第二节 传统文人画的画面经营的具体表现第86-104页
        一、以“简”为妙第86-88页
        二、审美创造的余味空间第88-93页
        三、打破时空限制,营造主观的时空境界第93页
        四、其它元素在画面经营的融合第93-104页
第六章 传统文人画品评指导下的风格呈现第104-113页
    第一节 超脱自然的风格追求第104-105页
    第二节 传统文人画风格的具体样态第105-113页
        一、古淡天然:传统文人画的理想境界第105-107页
        二、崇雅黜浮:传统文人画的趣味美学第107-108页
        三、藏巧于拙:传统文人画的审美旨趣第108-110页
        四、空疏荒寒:传统文人画的审美意境第110-113页
第七章 传统文人画创作与品评的互动及研究的意义第113-124页
    第一节 传统文人画创作与品评理论的互动第113-116页
        一、创作对理论的体验与践行第113-114页
        二、创作对理论的超越、推动与丰富第114-115页
        三、创作与理论的互动第115-116页
    第二节 传统文人画品评与创作关系研究的意义第116-120页
        一、汲取精髓,指引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第116-117页
        二、淡视标准,遵循本体化发展的规律第117-120页
    第三节 立于当下语境对文人画品评的认识第120-124页
        一、关注主体忽视客体第120-121页
        二、轻视了彩色的表现力第121-122页
        三、回避现实,缺少宏大题材第122-124页
结论第124-126页
致谢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6页
作者简介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理科课程的适切性研究--基于社会发展的视域
下一篇:去泛素化酶USP22对恶性胶质瘤增殖、迁移、侵袭和干性的影响以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