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表面活性剂论文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性质、界面活性及化学生物学研究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1章 绪论第17-49页
    1.1 前言第17-19页
    1.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第19-20页
    1.3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第20-25页
        1.3.1 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第21页
        1.3.2 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第21-23页
        1.3.3 非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第23-24页
        1.3.4 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第24-25页
    1.4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第25-30页
        1.4.1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行为第25-28页
        1.4.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第28-30页
    1.5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生物活性第30-36页
        1.5.1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细菌和细胞毒性第31-33页
        1.5.2 双子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第33-36页
    1.6 本文立意和研究内容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49页
第2章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和界面活性第49-81页
    2.1 引言第49页
    2.2 仪器与试样第49-53页
        2.2.1 主要实验仪器第49-50页
        2.2.2 实验试样第50页
        2.2.3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征第50-53页
    2.3 实验方法第53-57页
        2.3.1 表面张力的测定第53-55页
        2.3.2 电导率的测定第55-56页
        2.3.3 界面张力的测定第56-57页
    2.4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第57-66页
        2.4.1 胶束化参数第57-63页
        2.4.2 CMC和β值的变化第63-64页
        2.4.3 胶束化热力学第64-66页
    2.5 正庚烷/水/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界面张力第66-76页
        2.5.1 CMC值和最低界面张力的研究第66-69页
        2.5.2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第69-71页
        2.5.3 无机盐及醇类对正庚烷/水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第71-76页
    2.6 本章小结第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第3章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抑菌活性第81-101页
    3.1 引言第81页
    3.2 仪器与试样第81-85页
        3.2.1 主要实验仪器第81-82页
        3.2.2 实验试样第82-83页
        3.2.3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征第83-85页
    3.3 实验方法第85-86页
        3.3.1 CMC的测定第85页
        3.3.2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85页
        3.3.3 细菌形态的观察第85-86页
        3.3.4 微量热法第86页
    3.4 表面活性剂在LB培养基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第86-88页
    3.5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抑菌活性第88-92页
        3.5.1 抑菌活性与CMC之间的关系第88-90页
        3.5.2 对不同细菌的抑菌活性第90-91页
        3.5.3 碳链长度对MIC的影响第91页
        3.5.4 联接基团对MIC的影响第91-92页
        3.5.5 与单子表面活性剂抑菌活性的对比第92页
    3.6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细菌形态的影响第92-95页
    3.7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细菌热谱曲线的影响第95-96页
    3.8 本章小结第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1页
第4章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细胞学研究第101-125页
    4.1 引言第101页
    4.2 仪器与试样第101-103页
        4.2.1 主要仪器第101-102页
        4.2.2 实验试样第102-103页
    4.3 实验方法第103-106页
        4.3.1 CMC的测定第103页
        4.3.2 MTT法第103-105页
        4.3.3 HE染色实验第105页
        4.3.4 细胞迁移实验(划痕实验)第105页
        4.3.5 细胞周期的测定第105-106页
    4.4 表面活性剂在DMEM培养基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第106-108页
    4.5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细胞毒性第108-112页
        4.5.1 细胞毒性与CMC之间的关系第108-110页
        4.5.2 表面活性剂结构对IC_(50)的影响第110-111页
        4.5.3 与单子表面活性剂细胞毒性的对比性第111-112页
    4.6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第112-113页
    4.7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细胞迁移速度的影响第113-115页
    4.8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第115-121页
    4.9 本章小结第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5页
第5章 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与人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第125-147页
    5.1 引言第125-126页
    5.2 仪器与试样第126-128页
        5.2.1 主要实验仪器第126页
        5.2.2 实验试样第126-128页
    5.3 实验方法第128-131页
        5.3.1 荧光光谱法第128-129页
        5.3.2 动态光散射(DLS)法第129页
        5.3.3 Zeta电势法第129页
        5.3.4 圆二色光谱(CD)法第129页
        5.3.5 等温滴定量热(ITC)法第129-131页
    5.4 表面活性剂对HSA的荧光敏化第131-134页
        5.4.1 HSA-表面活性剂的荧光敏化光谱第131-132页
        5.4.2 表面活性剂与HSA相互作用的荧光敏化机理第132-134页
    5.5 HSA-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势的变化第134-138页
    5.6 HSA的二级结构变化第138-140页
    5.7 表面活性剂与HSA相互作用的量热学研究第140-142页
        5.7.1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第140-141页
        5.7.2 表面活性剂与HSA的作用焓变第141-142页
    5.8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7页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47-151页
    6.1 总结第147-149页
    6.2 展望第149-151页
附录第151-189页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第189-191页
致谢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损伤理论的铝合金板料成形极限研究
下一篇:石墨烯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在光学催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