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环境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 研究内容第13页
    1.6 创新点第13-14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14-20页
    2.1 就业理论概述第14-16页
        2.1.1 人力资本理论第14页
        2.1.2 职业搜寻理论第14页
        2.1.3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第14-15页
        2.1.4 结构性失业理论第15页
        2.1.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15页
        2.1.6 职业指导理论第15-16页
            2.1.6.1 社会学派职业决策论第15-16页
            2.1.6.2 职业决策社会学习论第16页
    2.2 相关概念第16-20页
        2.2.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由来第16页
        2.2.2 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内涵第16-17页
        2.2.3 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演变第17-18页
            2.2.3.1 平面单向第17页
            2.2.3.2 平面双向第17-18页
            2.2.3.3 立体多维第18页
        2.2.4 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现状、问题与特点第18-20页
            2.2.4.1 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现状与问题第18-19页
            2.2.4.2 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特点第19-20页
第三章 京津冀大学生就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选择第20-32页
    3.1 就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第20-22页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意义第20-21页
        3.1.2 大学生就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第21-22页
            3.1.2.1 科学性原则第21页
            3.1.2.2 主观和客观指标相结合原则第21-22页
            3.1.2.3 可操作性原则第22页
            3.1.2.4 全面性原则第22页
            3.1.2.5 可比性原则第22页
    3.2 大学生就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2-26页
        3.2.1 大学生就业环境评价指标备选指标群第22-23页
        3.2.2 大学生就业环境评价维度及指标确定第23-26页
            3.2.2.1 就业环境宏观性指标第25-26页
            3.2.2.2 就业环境微观性指标第26页
    3.3 评价方法的选择第26-32页
        3.3.1 层次分析法第26-30页
        3.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30-32页
第四章 京津冀大学生就业环境综合评价与分析第32-48页
    4.1 大学生就业环境评价模型第32-40页
        4.1.1 构造判断矩阵及确定权重第32-38页
        4.1.2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第38-40页
    4.2 京津冀大学生就业环境综合评价第40-48页
        4.2.1 模糊评价过程第40-44页
        4.2.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第44-48页
第五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环境改善对策第48-54页
    5.1 从政府来看第48-49页
        5.1.1 科学制定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机制第48页
        5.1.2 加快经济和科技发展,提高就业弹性第48-49页
        5.1.3 提升保障水平,促进就业市场公平第49页
    5.2 从企业来看第49-50页
        5.2.1 改善物理环境,提升人才吸引力第49-50页
        5.2.2 树立正确用人观,打造优势企业文化第50页
        5.2.3 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人才发展空间第50页
    5.3 从高校来看第50-51页
        5.3.1 以市场为导向、就业能力为重点改革培养模式第50-51页
        5.3.2 整合就业资源,搭建就业平台第51页
        5.3.3 加强就业指导,规范就业管理第51页
    5.4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第51-54页
        5.4.1 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第51-52页
        5.4.2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第52页
        5.4.3 转变就业观念,塑造积极就业心态第52-54页
第六章 结论第54-56页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54-55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附录A第58-60页
附录B第60-62页
作者简介第62-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下一篇:当代女大学生消费观的理性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