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开采沉陷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水体下采煤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水体下采煤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芦沟矿地质采矿条件 | 第16-22页 |
2.1 矿井概况 | 第16-19页 |
2.1.1 地理交通位置 | 第16页 |
2.1.2 地形地貌、气象特征 | 第16-17页 |
2.1.3 煤系地层、煤层特征 | 第17-19页 |
2.2 工作面采矿水文地质条件及五星水库现状 | 第19-20页 |
2.2.1 工作面开采情况 | 第19页 |
2.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2.2.3 五星水库现状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3 五星水库下采煤安全性分析 | 第22-44页 |
3.1 覆岩破坏特征 | 第22-23页 |
3.2 覆岩破坏高度经验公式计算 | 第23-32页 |
3.2.1 上覆岩层岩性判断 | 第23-29页 |
3.2.2 两带高度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3.2.3 经验公式对比分析 | 第30-32页 |
3.3 覆岩破坏数值模拟分析 | 第32-39页 |
3.3.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3.3.2 煤岩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33-34页 |
3.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4-39页 |
3.4 研究区两带高度计算方法 | 第39页 |
3.5 防水安全煤岩柱的留设 | 第39-41页 |
3.5.1 防水安全煤岩柱计算公式确定 | 第40-41页 |
3.5.2 防水安全煤岩柱计算和分析 | 第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4 建立地表观测站进行实测分析 | 第44-64页 |
4.1 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立 | 第44-50页 |
4.1.1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参数分析 | 第44-45页 |
4.1.2 倾斜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的确定 | 第45-47页 |
4.1.3 走向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4.1.4 测点数目及其密度 | 第48页 |
4.1.5 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站记录 | 第48-50页 |
4.2 实测分析 | 第50-61页 |
4.2.1 地表观测站观测成果 | 第50-57页 |
4.2.2 地表倾斜特征分析 | 第57-59页 |
4.2.3 地表曲率特征分析 | 第59-61页 |
4.3 地表移动角值参数分析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五星水库下采煤地表移动特征分析 | 第64-82页 |
5.1 概率积分法预计研究分析 | 第64-72页 |
5.1.1 芦沟矿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研究 | 第64页 |
5.1.2 经验公式求取参数 | 第64-67页 |
5.1.3 概率积分法预计结果及分析 | 第67-71页 |
5.1.4 基于概率积分法预计结果的边界角和移动角求取 | 第71-72页 |
5.2 开采沉陷对地表移动破坏的数值分析 | 第72-81页 |
5.2.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72页 |
5.2.2 边界条件及初始应力场的确定 | 第72-73页 |
5.2.3 煤岩力学参数确定 | 第73页 |
5.2.4 工作面不同开采长度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分析 | 第73-78页 |
5.2.5 工作面不同开采煤层厚度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分析 | 第78-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2页 |
6.2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作者简历 | 第88-9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