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引言 | 第12页 |
·淤地坝坝系建设的国内外进展 | 第12-14页 |
·淤地坝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13页 |
·淤地坝试验研究 | 第13页 |
·国外水土保持中淤地坝的应用 | 第13-14页 |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14-17页 |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坝系工程总体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24页 |
·概述 | 第19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要求和原则 | 第19-20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 | 第19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 | 第19-20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0页 |
·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 | 第20-24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21-22页 |
·评价体系内指标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22-24页 |
第四章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 第24-31页 |
·概述 | 第24-25页 |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及模型 | 第25-29页 |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原理与模型 | 第25-28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8页 |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28-29页 |
·综合评价结果的推求以及效果等级的确定 | 第29-30页 |
·综合评价结果的推求 | 第29页 |
·综合评价效果等级的确定 | 第29-30页 |
·专家打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0-31页 |
·参加打分的专家选聘应注意的问题 | 第30页 |
·采用专家打分应注意的问题 | 第30-31页 |
第五章 中高淤地坝的技术体系 | 第31-38页 |
·概述 | 第31-32页 |
·中高淤地坝规划 | 第32-35页 |
·中高淤地坝水文计算 | 第32-33页 |
·中高淤地坝产流产沙演算及淤积年限的确定 | 第33-34页 |
·中高淤地坝库容的确定 | 第34-35页 |
·中高淤地坝坝高的确定 | 第35页 |
·中高淤地坝坝体其他要素的确定 | 第35页 |
·中高淤地坝技术参数 | 第35-36页 |
·中高淤地坝工程施工 | 第36页 |
·中高淤地坝工程管护 | 第36页 |
·中高淤地坝工程验收 | 第36页 |
·附表 | 第36-37页 |
·总结 | 第37-38页 |
第六章 实例研究 | 第38-52页 |
·项目区基本情况 | 第38-39页 |
·地理位置 | 第38页 |
·地质地貌 | 第38-39页 |
·土壤植被 | 第39页 |
·气象水文 | 第39页 |
·沟道特征 | 第39页 |
·坝系工程总体布局与规模 | 第39-40页 |
·坝系工程总体布局思路和原则 | 第39-40页 |
·坝系单元划分 | 第40页 |
·坝系单元内中小型淤地坝配置 | 第40页 |
·坝系总体布局结果 | 第40页 |
·蒋家沟流域坝系工程总体布局合理度分析 | 第40-43页 |
·经济方面 | 第40-42页 |
·技术方面 | 第42-43页 |
·社会影响方面 | 第43页 |
·生态环境方面 | 第43页 |
·管理方面 | 第43页 |
·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对蒋家沟坝系工程布局进行综合评价 | 第43-51页 |
·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页 |
·建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