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6-8页 |
| 一、“赋《诗》”定义 | 第8页 |
| 二、《左传》赋《诗》考述 | 第8-34页 |
| (一)隐公时期 | 第9页 |
| (二)闵公时期 | 第9-11页 |
| (三)僖公时期 | 第11-12页 |
| (四)文公时期 | 第12-16页 |
| (五)成公时期 | 第16-17页 |
| (六)襄公时期 | 第17-26页 |
| (七)昭公时期 | 第26-33页 |
| (八)定公时期 | 第33-34页 |
| 三、《左传》赋《诗》之原则 | 第34-38页 |
| (一)“歌诗必类” | 第34-36页 |
| (二)赋《诗》必有答 | 第36-37页 |
| (三)古《诗》新意 | 第37页 |
| (四)断章取义 | 第37-38页 |
| 四、《左传》赋《诗》之主要变化趋势 | 第38-44页 |
| (一)赋《诗》者之变化 | 第38-40页 |
| (二)赋《诗》兴趣点之变化 | 第40-41页 |
| (三)赋《诗》应对之变化 | 第41-44页 |
| 五、《左传》赋《诗》趋势变化之缘由 | 第44-48页 |
| (一)《诗》之象征意义及其功能的转型 | 第44-45页 |
| (二)春秋的历史特点与政治形势发展、演变 | 第45-46页 |
| (三)诸侯卿大夫的利益需求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