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土地问题论文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21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第15-18页
        1.3.1 相关概念第15-16页
        1.3.2 理论依据第16-18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第18-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页
        1.4.3 创新之处第19-21页
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政策演变及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现状第21-38页
    2.1 我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政策演变第21-24页
        2.1.1 禁止入市期第21-22页
        2.1.2 逐步探索期第22-23页
        2.1.3 允许入市期第23-24页
    2.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现状第24-35页
        2.2.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概况第24-26页
        2.2.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的形成第26-28页
        2.2.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具体实施第28-34页
        2.2.4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评述第34-35页
    2.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第35-38页
        2.3.1 缺乏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支撑第35-36页
        2.3.2 各地区参与分配的格局混乱第36页
        2.3.3 分配管理监督机制缺失第36-38页
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模式及启示第38-48页
    3.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典型模式第38-44页
        3.1.1 大兴模式第38-40页
        3.1.2 深圳模式第40-41页
        3.1.3 德清模式第41-43页
        3.1.4 郫县模式第43-44页
    3.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启示第44-48页
        3.2.1 改革传统征地制度避免政府垄断行为第45-46页
        3.2.2 以较高的分配比例保证农民生活质量第46页
        3.2.3 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就业及社会福利问题第46-48页
4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策略的选择及优化第48-61页
    4.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制度环境第48-50页
        4.1.1 土地产权环境第48-49页
        4.1.2 土地市场环境第49页
        4.1.3 土地政策环境第49-50页
    4.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主体的策略选择第50-56页
        4.2.1 前提假设第50-51页
        4.2.2 相关利益分配主体第51页
        4.2.3 博弈模型的构建第51-54页
        4.2.4 相关利益主体的策略选择第54-56页
        4.2.5 结论第56页
    4.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策略的优化第56-58页
        4.3.1 提高国家入市收取的税收比例第57页
        4.3.2 降低村集体的谈判成本第57-58页
        4.3.3 提高农民的分配比例第58页
    4.4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遵循的原则第58-61页
        4.4.1 公平效率兼顾原则第59页
        4.4.2 市场原则第59-60页
        4.4.3 因地制宜原则第60-61页
5 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对策第61-68页
    5.1 法律制度层面第61-63页
        5.1.1 修改现有法律并出台入市法规第61-62页
        5.1.2 完善入市增值收益税收体系第62页
        5.1.3 设计科学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第62-63页
    5.2 实施操作层面第63-66页
        5.2.1 规范集体收益的内部分配使用第63-64页
        5.2.2 因地制宜选择多元化的安置方式第64-65页
        5.2.3 明确相关主体的土地产权及利益关系第65-66页
    5.3 监督管理层面第66-68页
        5.3.1 建立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66页
        5.3.2 加强对增值收益分配的监督管理第66-67页
        5.3.3 建立保障农民权利的维权诉讼机制第67-68页
6 结语和展望第68-70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68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致谢第73-7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游客需求的浙江桐庐县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研究
下一篇:土地确权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以湖北随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