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福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路径与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8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8页
        1.2.3 文献总评第18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页
        1.3.3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9-20页
    1.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二章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相关理论探究第21-30页
    2.1 生态文明建设概述第21-23页
        2.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第21页
        2.1.2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第21-22页
        2.1.3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第22-23页
    2.2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概述第23-24页
        2.2.1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提出和概念第23-24页
        2.2.2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作用第24页
    2.3 相关理论探析第24-29页
        2.3.1 外部性理论第25-26页
        2.3.2 公共物品理论第26-27页
        2.3.3 循环经济理论第27-28页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福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现状评价第30-51页
    3.1 先行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30-31页
        3.1.1 科学性原则第30页
        3.1.2 系统性原则第30页
        3.1.3 可操作性原则第30页
        3.1.4 区域独特性原则第30-31页
    3.2 先行示范区评价指标的设计和选取第31-34页
        3.2.1 生态经济发展第31页
        3.2.2 资源节约利用第31页
        3.2.3 生态环境保护第31-32页
        3.2.4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第32-34页
    3.3 熵权TOPSIS模型的建立第34-37页
        3.3.1 熵权TOPSIS法简介第34-35页
        3.3.2 熵权TOPSIS模型建立的基本过程第35-37页
    3.4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示范区评价过程第37-40页
        3.4.1 数据来源第37页
        3.4.2 总体评价第37-39页
        3.4.3 准则层评价第39-40页
    3.5 评价结果分析第40-42页
        3.5.1 准则层分析第40-41页
        3.5.2 总体分析第41-42页
    3.6 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第42-50页
        3.6.1 城市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第42-44页
        3.6.2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缓慢第44-45页
        3.6.3 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第45页
        3.6.4 环境保护力度仍需强化第45-47页
        3.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欠缺第47-48页
        3.6.6 体制机制作用难以发挥第48-49页
        3.6.7 基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第49-50页
    3.7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借鉴第51-62页
    4.1 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第51-55页
        4.1.1 伦敦:打造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第51-52页
        4.1.2 悉尼:制定独具特色的城市战略规划第52-53页
        4.1.3 温哥华:开展“最绿城市”行动计划第53-55页
    4.2 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第55-59页
        4.2.1 杭州:实施“五水共治”和“四边三化”第55-56页
        4.2.2 深圳: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第56-58页
        4.2.3 成都:出台地方条例和划定生态红线第58-59页
    4.3 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第59-61页
        4.3.1 重视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第59页
        4.3.2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第59-60页
        4.3.3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第60页
        4.3.4 制定和实施生态文明制度第60-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福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路径探究第62-82页
    5.1 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架构第62-63页
    5.2 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路径选择第63-80页
        5.2.1 空间结构集约化第63-67页
        5.2.2 生产方式绿色化第67-69页
        5.2.3 资源利用循环化第69-71页
        5.2.4 生态环境优质化第71-72页
        5.2.5 生活方式低碳化第72-74页
        5.2.6 制度建设系统化第74-76页
        5.2.7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76-78页
        5.2.8 参与方式协同化第78-80页
    5.3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福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第82-89页
    6.1 加强技术服务支撑能力建设第82-83页
        6.1.1 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第82页
        6.1.2 推进“互联网+”绿色生态第82页
        6.1.3 深化科技领域产学研合作第82-83页
    6.2 健全资源市场和组织监管第83-84页
        6.2.1 建立健全资源市场第83页
        6.2.2 改革和完善组织机构第83-84页
        6.2.3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力度第84页
    6.3 完善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政策体系第84-85页
        6.3.1 产业和投资政策第84页
        6.3.2 价格和收费政策第84-85页
        6.3.3 税收和财政政策第85页
    6.4 拓宽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筹资渠道第85-86页
        6.4.1 加强财政资金投入第85页
        6.4.2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第85-86页
        6.4.3 大力引进民间资本第86页
    6.5 加快先行示范区文化体系建设第86-87页
        6.5.1 培育福州特色生态文化第86-87页
        6.5.2 延展“一带一路”生态文化第87页
        6.5.3 创新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方式第87页
    6.6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交流与合作第87-88页
        6.6.1 创新福台交流合作机制第87-88页
        6.6.2 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第88页
    6.7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结论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6页
附录第96-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个人简历第102-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特大断面隧道抗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下一篇:网格化监管模式下的建设工程安全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