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国内外高功率柴油发动机缸盖材料服役现状 | 第10-11页 |
1.2 高功率柴油发动机缸盖用铸铁材料的分类及组织性能 | 第11-13页 |
1.2.1 灰铸铁 | 第11-12页 |
1.2.2 球墨铸铁 | 第12页 |
1.2.3 蠕墨铸铁 | 第12-13页 |
1.3 铸铁凝固时影响石墨形核及长大的因素 | 第13-15页 |
1.3.1 元素含量对铸铁石墨形态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2 铁液凝固速率对石墨形态的影响 | 第14-15页 |
1.4 双金属复合铸造工艺现状及发展 | 第15-16页 |
1.5 计算机铸造模拟软件在铸造过程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1.5.1 国内外铸造模拟软件的发展 | 第16-18页 |
1.5.2 目前国内外主流商用CAE铸造模拟软件 | 第18-19页 |
1.5.3 实验中所用计算模拟软件Anycasting各模块介绍 | 第19页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6.3 金属液充型及凝固过程计算机模拟方案流程 | 第21-22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 试验用材料成分 | 第22页 |
2.2 铸铁材料熔炼工艺 | 第22-24页 |
2.3 复合铸铁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4页 |
2.4 复合铸铁组织及性能检测方法 | 第24-26页 |
2.4.1 显微组织及化学成分检测 | 第24页 |
2.4.2 力学性能测试 | 第24-25页 |
2.4.3 导热系数测试 | 第25-26页 |
3 铸造涂料对铸铁表面改性研究 | 第26-38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FeS涂料制备灰/蠕复合铸铁工艺研究 | 第26-32页 |
3.2.1 FeS涂料配比工艺 | 第26-27页 |
3.2.2 铸型设计及导热试样取样 | 第27页 |
3.2.3 FeS加入量对灰/蠕复合铸铁表层灰铁层厚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4 FeS加入量对灰/蠕复合铸铁表层灰铁层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5 灰/蠕复合铸铁表层灰铁层形成机理分析 | 第29-32页 |
3.2.6 灰/蠕复合铸铁导热性能测试结果 | 第32页 |
3.3 镁/稀土镁球化涂料制备球/蠕复合铸铁工艺研究 | 第32-36页 |
3.3.1 镁/稀土镁球化涂料配比工艺 | 第32-33页 |
3.3.2 单因素球化剂变量对球/蠕复合铸铁表层球化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3 双因素球化剂变量对球/蠕复合铸铁表层球化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冷却速率对复合铸铁石墨形态的影响 | 第38-47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铸件在铜模水冷中的凝固过程模拟 | 第38-41页 |
4.2.1 水冷铜模模具设计 | 第38-39页 |
4.2.2 模具及浇注工艺的边界条件设定 | 第39-40页 |
4.2.3 铸件在水冷铜模中冷却过程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4.3 铸铁不同冷却速率对石墨形态的影响研究 | 第41-46页 |
4.3.1 试验装置设计 | 第41-42页 |
4.3.2 铸件凝固时的冷却曲线测量及铸件冷却速度计算 | 第42-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双金属液-液浇注复合铸铁的工艺研究 | 第47-69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不同浇注系统对双金属液模拟冲型过程的影响 | 第47-61页 |
5.2.1 铸件尺寸设计 | 第47-48页 |
5.2.2 浇注系统设计 | 第48-49页 |
5.2.3 不同浇注系统的模型建立 | 第49-51页 |
5.2.4 不同浇注系统的模具生成 | 第51页 |
5.2.5 金属液充型模拟参数设定 | 第51-53页 |
5.2.6 金属液在不同浇注系统中冲型模拟结果 | 第53-61页 |
5.3 浇注工艺参数对双金属液模拟冲型过程的影响 | 第61-66页 |
5.3.1 铸型及浇注系统参数设定 | 第61-62页 |
5.3.2 模具参数设定 | 第62-63页 |
5.3.3 双金属液浇注速度及浇口参数设定 | 第63-65页 |
5.3.4 双金属液不同浇注速度的模拟结果 | 第65-66页 |
5.4 双金属液浇注复合铸铁的实际验证 | 第66-68页 |
5.4.1 材料成分检测方法选择 | 第66页 |
5.4.2 实际浇注铸件的组织性能 | 第66-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