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0.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0.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0.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0.2 国内外养老金制度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0.3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0.4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解释及概念分析 | 第15-24页 |
1.1 基本养老保险经济学理论 | 第15-18页 |
1.1.1 生命周期假说 | 第15-16页 |
1.1.2 交叠世代模型 | 第16-17页 |
1.1.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7页 |
1.1.4 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 第17-18页 |
1.2 国际基本养老金制度模式分析 | 第18-21页 |
1.2.1 资金承担问题 | 第18-19页 |
1.2.2 筹集资金计算方式 | 第19-20页 |
1.2.3 支付条件 | 第20-21页 |
1.3 三种基本养老保险金筹集模式基金平衡方式比较 | 第21-24页 |
1.3.1 现收现付制 | 第21-22页 |
1.3.2 完全基金积累制 | 第22页 |
1.3.3 部分积累制 | 第22-24页 |
2 我国双轨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现状及问题 | 第24-31页 |
2.1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历史沿革 | 第24-26页 |
2.1.1 现收现付制的基本养老保险确立 | 第24页 |
2.1.2 “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企业基本养老改革 | 第24-25页 |
2.1.3 基本养老保险金双轨制的形成及改革试点 | 第25-26页 |
2.2 双轨制前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模式比较 | 第26-29页 |
2.3 我国养老金双轨制的弊端 | 第29-31页 |
2.3.1 违背我国相关法律精神 | 第29页 |
2.3.2 影响社会公平与稳定 | 第29-30页 |
2.3.3 加重国家财政支出负担 | 第30页 |
2.3.4 对社会人才配置和就业造成影响 | 第30-31页 |
3 双轨制与并轨后机关和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差异比较分析 | 第31-43页 |
3.1 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3.2 轨制度下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收支状况 | 第32页 |
3.3 并轨后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收支状况 | 第32-37页 |
3.3.1 年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 | 第33-34页 |
3.3.2 缴费率 | 第34页 |
3.3.3 替代率 | 第34-35页 |
3.3.4 退休年龄和就业年龄 | 第35页 |
3.3.5 参保缴费人数 | 第35页 |
3.3.6 参保退休人数 | 第35-37页 |
3.4 双轨制并轨改革的成本测算 | 第37-41页 |
3.4.1 一次性完成改革世代账户的转轨成本测算 | 第38-40页 |
3.4.2 改革世代到期账户分期支付责任的转轨成本测算 | 第40-41页 |
3.5 转轨前后基金收支比较结论 | 第41-43页 |
4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转轨研究结论与对策 | 第43-47页 |
4.1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4.2 转轨收支平衡的对策 | 第44-47页 |
4.2.1 同步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 第44页 |
4.2.2 切实做好“中人”的基本养老金计发 | 第44-45页 |
4.2.3 落实职业年金,实现年金增值 | 第45页 |
4.2.4 认清转轨财务负担,优化弥补债务方案 | 第45页 |
4.2.5 适当推行延退政策 | 第45-46页 |
4.2.6 寻求合理的保值增值渠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