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储能系统发展和应用的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2.2 储能系统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种应用的效益评估研究 | 第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现状 | 第20-26页 |
2.1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情况 | 第20-22页 |
2.1.1 可再生能源 | 第20-21页 |
2.1.2 我国可再生能源总体发展情况 | 第21页 |
2.1.3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相关政策 | 第21-22页 |
2.2 我国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2.2.1 我国风电发展情况 | 第22-23页 |
2.2.2 我国风电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4页 |
2.3 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储能系统对风电场运行影响研究 | 第26-32页 |
3.1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3.1.1 储能技术概述 | 第26-28页 |
3.1.2 我国储能系统研究应用现状 | 第28-29页 |
3.2 储能系统在风电并网中的应用优势 | 第29-30页 |
3.3 储能系统应用对风电场运行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储能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9页 |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因素 | 第32-34页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32-33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3-34页 |
4.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8页 |
4.2.1 技术性评价指标 | 第34-35页 |
4.2.2 经济性评价指标 | 第35-36页 |
4.2.3 社会性评价指标 | 第36-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 | 第39-50页 |
5.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第39-40页 |
5.1.1 层次分析法 | 第39页 |
5.1.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9-40页 |
5.1.3 TOPSIS优选法 | 第40页 |
5.2 熵理论 | 第40-42页 |
5.2.1 熵理论发展简述 | 第40-41页 |
5.2.2 基于熵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41-42页 |
5.3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42-44页 |
5.3.1 灰色关联分析法简介 | 第42页 |
5.3.2 常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简介 | 第42-44页 |
5.4 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 第44-45页 |
5.5 实证分析 | 第45-48页 |
5.5.1 算例描述 | 第45-46页 |
5.5.2 评价结果 | 第46-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6章 储能系统发展应用的保障机制研究 | 第50-54页 |
6.1 管理保障机制 | 第50-51页 |
6.2 技术保障机制 | 第51-52页 |
6.3 政策保障机制 | 第5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