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房地产经济论文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创新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部分 导论第13-20页
 一、选题依据第13-14页
 二、文献综述第14-19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9页
 三、研究方法第19页
 四、结构框架第19-20页
第二部分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创新的理论分析第20-26页
 一、政府干预理论第20-22页
  (一) 住房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第20页
  (二) 政府干预住房市场的效应第20-21页
  (三) 政府干预住房市场的局限性第21-22页
 二、公共财政职能理论第22-23页
  (一) 公共财政理论分析第22-23页
  (二) 公共财政理论的启示第23页
 三、消费理论第23-25页
  (一) 消费行为理论分析第23页
  (二) 需求层次理论分析第23-24页
  (三) 消费理论的启示第24-25页
 四、其他经济学理论第25-26页
  (一) 福利经济学第25页
  (二) 凯恩斯经济学第25-26页
第三部分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现状分析第26-49页
 一、经济适用房制度的现状分析及评价第26-34页
  (一) 经济适用房制度产生的背景与过程第26-29页
  (二) 经济适用房制度实践的代表模式第29-30页
  (三) 经济适用房制度实践的总体评价第30-33页
  (四) 关于经济适用房存废问题的讨论第33-34页
 二、廉租住房制度的现状分析及评价第34-46页
  (一) 廉租住房制度产生的背景与过程第34-37页
  (二) 廉租住房制度实践的代表模式第37-44页
  (三) 廉租住房制度实践的总体评价第44-46页
  (四) 对廉租住房制度实践的反思第46页
 三、保障性住房制度实践结果的评价及分析第46-49页
  (一) 保障性住房制度实践结果的总体评价第46-47页
  (二) 保障性住房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第47-49页
第四部分 发达国家(地区)住房保障制度的经验借鉴第49-56页
 一、发达国家(地区)的住房保障制度范例第49-53页
  (一) 香港的住房保障制度第49-50页
  (二) 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第50-51页
  (三) 日本的住房保障制度第51-53页
 二、可供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借鉴的经验和启示第53-56页
  (一) 确立政府在提供住房保障中的主导作用第53-54页
  (二) 住房保障政策采取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第54页
  (三) 制定多层次的动态的住房保障制度框架第54页
  (四) 各级政府明确分工,组建专门机构负责第54-55页
  (五) 住房保障工作法制化是政策落实的关键第55页
  (六) 采取措施避免贫民窟等社会问题的出现第55-56页
第五部分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创新选择第56-74页
 一、保障性制度框架的创新选择第56-59页
  (一)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目标第56页
  (二)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创新方向第56-57页
  (三) 保障性住房制度框架的重新组建第57-59页
 二、保障对象的创新选择第59-61页
  (一) 制定客观公正的准入标准第59页
  (二) 建立信息共享的征信系统第59页
  (三) 扩大保障性住房保障范围第59-60页
  (四) 优化保障对象的调整机制第60-61页
 三、融资机制的创新选择第61-65页
  (一) 以政府投入为主并吸收社会资金投入第61-63页
  (二) 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第63-64页
  (三) 形成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第64-65页
 四、保障方式的创新选择第65-66页
  (一) 经济适用房制度保障方式的创新选择第65页
  (二) 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方式的创新选择第65-66页
 五、监管机制的创新选择第66-74页
  (一) 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法律规范体系第66-67页
  (二) 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监督组织体系第67-68页
  (三) 规范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监督程序体系第68页
  (四) 优化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信息公开体系第68-69页
  (五) 建立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绩效评价体系第69-74页
结语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原市住房价格问题研究
下一篇:山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