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探究--以武汉市某高校Y人际交往小组为例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一) 改善高校传统教育模式 | 第9页 | 
| (二) 拓展社会工作的应用 | 第9-10页 | 
| (三) 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 第10页 |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四、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二) 小组工作的文献综述 | 第11页 | 
| (三) 文献综述的评价 | 第11-12页 | 
| 五、概念与理论 | 第12-15页 | 
| (一) 基本概念 | 第12页 | 
| (二) 理论 | 第12-15页 | 
| 第二章 高校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传统方式及弊端 | 第15-18页 | 
| 一、传统方式 | 第15-16页 | 
| (一) 班会 | 第15页 | 
| (二) 高年级帮扶 | 第15页 | 
| (三) 心理咨询 | 第15-16页 | 
| 二、传统方式的弊端 | 第16-18页 | 
| (一) 形式化 | 第16页 | 
| (二) 被动参与 | 第16页 | 
| (三) 缺乏专业性 | 第16-18页 | 
| 第三章 运用小组工作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第18-20页 | 
| 一、获得同辈群体的支持 | 第18页 | 
| 二、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 | 第18-19页 | 
| 三、获得专业性支持 | 第19-20页 | 
| 第四章 Y小组成员介绍 | 第20-23页 | 
| 一、Y小组成员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 (一) 易于他人产生矛盾与冲突 | 第20页 | 
| (二) 缺乏技巧 | 第20-21页 | 
| (三) 不善学习 | 第21页 | 
| (四) 社交恐惧 | 第21页 | 
| 二、成因分析 | 第21-23页 | 
| (一) 社会因素 | 第21-22页 | 
| (二) 学校因素 | 第22页 | 
| (三) 家庭因素 | 第22页 | 
| (四) 个人因素 | 第22-23页 | 
| 第五章 Y人际交往小组的实践运用 | 第23-35页 | 
| 一、小组准备本阶段 | 第23-26页 | 
| (一) 小组宣传 | 第23页 | 
| (二) 前测 | 第23-24页 | 
| (三) 方案制定与调整 | 第24页 | 
| (四) 人员分工 | 第24-25页 | 
| (五) 心理准备 | 第25页 | 
| (六) 物资准备及活动彩排 | 第25-26页 | 
| 二、小组实施阶段 | 第26-32页 | 
| 三、小组评估 | 第32-35页 | 
| (一) 组员表现评估 | 第32-34页 | 
| (二) 社工表现评估 | 第34-3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第35-42页 | 
| 一、小组介入的总结 | 第35-39页 | 
| (一) 小组准备阶段 | 第35-36页 | 
| (二) 实施阶段 | 第36-38页 | 
| (三) 评估阶段 | 第38-39页 | 
| 二、小组介入的启示 | 第39-42页 | 
| (一) 良好政策环境支持 | 第39页 | 
| (二) 高校行政人员的重视与配合 | 第39-40页 | 
| (三) 专业人才培养 | 第40页 | 
| (四) 组织建设 | 第40-41页 | 
| (五) 小组工作宣传 | 第41-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附录 | 第45-49页 | 
| 附录一 | 第45-46页 | 
| 附录二 | 第46-47页 | 
| 附录三 | 第47-48页 | 
| 附录四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