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序论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总体把握 | 第12-18页 |
第一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沿革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目的 | 第13-14页 |
第三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案件特征 | 第14-16页 |
一、本罪有关案例 | 第14-15页 |
二、案件特点表现 | 第15-16页 |
第四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司法现状之困惑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体及主观方面的司法认定 | 第18-23页 |
第一节 本罪主体范围的资格认定争议 | 第18-19页 |
一、有吸储资格的金融机构之认定问题 | 第18-19页 |
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格认定问题 | 第19页 |
第二节 本罪主体范围争议的评析 | 第19-21页 |
一、有吸储资格的金融机构之入罪评析 | 第19-20页 |
二、其他金融机构的入罪评析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本罪的主观方面认定 | 第21-23页 |
一、关于主观方面之目的性争议 | 第21-22页 |
二、笔者对主观方面的综合厘清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体及客体方面的司法认定 | 第23-34页 |
第一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体 | 第23页 |
第二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观方面 | 第23-34页 |
一、行为特性——“公众性”之疑难问题认定 | 第24-25页 |
二、行为对象——“存款”性质的认定 | 第25-26页 |
三、犯罪结果——“扰乱金融秩序”的定性探讨 | 第26-28页 |
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犯罪数额”的认定 | 第28-34页 |
第四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相关犯罪、民事行为的认定区分 | 第34-47页 |
第一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认定区分 | 第34-37页 |
一、集资诈骗罪的概述 | 第34-35页 |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分 | 第35-36页 |
三、如何进行两罪的认定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本罪与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的认定区分 | 第37-39页 |
一、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的概述 | 第37-38页 |
二、本罪与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的区分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本罪与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认定区分 | 第39-41页 |
一、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概述 | 第39-40页 |
二、本罪与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区分 | 第40-41页 |
第四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行为的认定区分 | 第41-47页 |
一、容易混淆的原因 | 第42-43页 |
二、本罪与民间借贷行为的合理区分 | 第43-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