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长江中游固定厢沟直播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效应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语表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稻田节水灌溉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稻田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 稻田节水灌溉下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1 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第15-16页
        1.3.2 节水灌溉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6-17页
    1.4 稻田节水灌溉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生态机制研究进展第17-18页
    1.5 稻田节水灌溉指标研究进展第18-19页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9页
    1.7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8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节水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21-44页
    引言第21-2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2.1.1 试验设计第22页
        2.1.2 试验点概况与田间管理第22-23页
            2.1.2.1 试验点概况第22-23页
            2.1.2.2 田间管理第23页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3-26页
            2.1.3.1 气象及土壤水分指标第23-24页
            2.1.3.2 农艺学指标第24-25页
            2.1.3.3 生理指标测定第25-26页
    2.2 数据分析第26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6-41页
        2.3.1 试验点气象状况第26页
        2.3.2 不同灌溉模式下水分投入第26-28页
        2.3.3 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含水量以及地下水位第28-29页
        2.3.4 不同灌溉模式下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29-32页
            2.3.4.1 不同灌溉模式下各水稻品种的生育进程第29页
            2.3.4.2 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第29-31页
            2.3.4.3 不同灌溉模式下作物生长速率第31-32页
        2.3.5 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最大分蘖数与成穗率第32-33页
        2.3.6 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叶面积指数第33-34页
        2.3.7 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的光合特性第34-38页
        2.3.8 不同灌溉模式下各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第38-41页
            2.3.8.1 不同灌溉模式下各水稻品种的产量、产量构成以及收获指数第38-40页
            2.3.8.2 不同灌溉模式下各水稻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第40-41页
    2.4 讨论第41-44页
        2.4.1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第41-42页
        2.4.2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42-44页
第三章 节水灌溉技术优化及其效果验证第44-57页
    引言第44-45页
    3.1 厢沟控灌节水技术优化方案与验证试验第45-48页
        3.1.1 厢沟控灌节水技术优化方案第45-46页
        3.1.2 验证试验第46-48页
            3.1.2.1 试验设计第46页
            3.1.2.2 试验点概况第46页
            3.1.2.3 田间管理第46-47页
            3.1.2.4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7-48页
                3.1.2.4.1 田间气象及水分指标第47页
                3.1.2.4.2 农艺学指标第47-48页
                3.1.2.4.3 生理指标测定第48页
            3.1.2.5 数据分析第48页
    3.2 厢沟控灌水稻节水栽培技术效应第48-56页
        3.2.1 试验点气象状况第48-49页
        3.2.2 厢沟控灌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土壤含水量以及地下水位情况第49-50页
        3.2.3 厢沟控灌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不同水稻品种的生育进程第50-51页
        3.2.4 厢沟控灌水稻节水栽培技术下不同水稻品种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以及收获指数第51-52页
        3.2.5 厢沟控灌节水栽培技术下不同水稻品种的分蘖动态以及成穗率第52-53页
        3.2.6 厢沟控灌水稻节水栽培技术下不同水稻品种的叶面积指数以及SPAD值第53-54页
        3.2.7 厢沟控灌节水栽培技术下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产量构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第54-56页
    3.3 讨论第56-57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4.1 结论第57-58页
    4.2 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栽插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STA/ILR1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下一篇:龙井43号茶树PPO同工酶I-1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