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稻田节水灌溉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稻田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稻田节水灌溉下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1 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2 节水灌溉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 稻田节水灌溉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生态机制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稻田节水灌溉指标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节水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1-44页 |
引言 | 第21-2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1 试验设计 | 第22页 |
2.1.2 试验点概况与田间管理 | 第22-23页 |
2.1.2.1 试验点概况 | 第22-23页 |
2.1.2.2 田间管理 | 第23页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3.1 气象及土壤水分指标 | 第23-24页 |
2.1.3.2 农艺学指标 | 第24-25页 |
2.1.3.3 生理指标测定 | 第25-26页 |
2.2 数据分析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1页 |
2.3.1 试验点气象状况 | 第26页 |
2.3.2 不同灌溉模式下水分投入 | 第26-28页 |
2.3.3 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含水量以及地下水位 | 第28-29页 |
2.3.4 不同灌溉模式下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9-32页 |
2.3.4.1 不同灌溉模式下各水稻品种的生育进程 | 第29页 |
2.3.4.2 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 | 第29-31页 |
2.3.4.3 不同灌溉模式下作物生长速率 | 第31-32页 |
2.3.5 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最大分蘖数与成穗率 | 第32-33页 |
2.3.6 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叶面积指数 | 第33-34页 |
2.3.7 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的光合特性 | 第34-38页 |
2.3.8 不同灌溉模式下各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 第38-41页 |
2.3.8.1 不同灌溉模式下各水稻品种的产量、产量构成以及收获指数 | 第38-40页 |
2.3.8.2 不同灌溉模式下各水稻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 | 第40-41页 |
2.4 讨论 | 第41-44页 |
2.4.1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2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第三章 节水灌溉技术优化及其效果验证 | 第44-57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3.1 厢沟控灌节水技术优化方案与验证试验 | 第45-48页 |
3.1.1 厢沟控灌节水技术优化方案 | 第45-46页 |
3.1.2 验证试验 | 第46-48页 |
3.1.2.1 试验设计 | 第46页 |
3.1.2.2 试验点概况 | 第46页 |
3.1.2.3 田间管理 | 第46-47页 |
3.1.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7-48页 |
3.1.2.4.1 田间气象及水分指标 | 第47页 |
3.1.2.4.2 农艺学指标 | 第47-48页 |
3.1.2.4.3 生理指标测定 | 第48页 |
3.1.2.5 数据分析 | 第48页 |
3.2 厢沟控灌水稻节水栽培技术效应 | 第48-56页 |
3.2.1 试验点气象状况 | 第48-49页 |
3.2.2 厢沟控灌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土壤含水量以及地下水位情况 | 第49-50页 |
3.2.3 厢沟控灌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不同水稻品种的生育进程 | 第50-51页 |
3.2.4 厢沟控灌水稻节水栽培技术下不同水稻品种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以及收获指数 | 第51-52页 |
3.2.5 厢沟控灌节水栽培技术下不同水稻品种的分蘖动态以及成穗率 | 第52-53页 |
3.2.6 厢沟控灌水稻节水栽培技术下不同水稻品种的叶面积指数以及SPAD值 | 第53-54页 |
3.2.7 厢沟控灌节水栽培技术下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产量构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 | 第54-56页 |
3.3 讨论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4.1 结论 | 第57-58页 |
4.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