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直播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直播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结构 | 第12-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3 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第2章 演播室直播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15-24页 |
2.1 风险管理方法 | 第15-16页 |
2.1.1 风险管理内涵 | 第15页 |
2.1.2 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2 风险识别方法 | 第16-18页 |
2.2.1 风险登记薄 | 第16页 |
2.2.2 核检表法 | 第16页 |
2.2.3 结构化因果分析(SWFIT) | 第16页 |
2.2.4 初步危险性分析(PHA) | 第16-18页 |
2.3 风险矩阵度量方法 | 第18-21页 |
2.3.1 直播风险概率分级 | 第19页 |
2.3.2 直播风险后果分级 | 第19-20页 |
2.3.3 直播风险矩阵 | 第20-21页 |
2.4 风险应对措施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2.4.1 措施矩阵分析法 | 第21-22页 |
2.4.2 保护层分析法(LOPA) | 第22-23页 |
2.5 演播室直播的特征 | 第23-24页 |
第3章 演播室直播风险识别和度量 | 第24-41页 |
3.1 直播风险因素分类 | 第24-25页 |
3.2 直播风险识别的依据 | 第25-36页 |
3.2.1 风险识别的依据分类 | 第25-27页 |
3.2.2 直播风险识别的具体资料 | 第27-29页 |
3.2.2.1 人员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 | 第27-28页 |
3.2.2.2 全台直播演播室布局资料 | 第28页 |
3.2.2.3 演播室设备分类 | 第28-29页 |
3.2.3 已有直播风险管理资料分析 | 第29-36页 |
3.2.3.1 YRTV 120平米演播室直播事故统计 | 第29-31页 |
3.2.3.2 现有的应急处置预案分析 | 第31-34页 |
3.2.3.3 风险管理资料分析结果 | 第34-36页 |
3.3 用PHA方法进行直播风险识别和度量 | 第36-38页 |
3.3.1 识别直播风险事件 | 第37页 |
3.3.2 量化直播风险事件 | 第37-38页 |
3.3.3 直播风险识别和度量结果 | 第38页 |
3.4 风险等级高的事件 | 第38-41页 |
第4章 演播室直播风险应对 | 第41-51页 |
4.1 应对措施输入 | 第41-42页 |
4.2 直播风险独立保护层判定 | 第42-45页 |
4.3 运用LOPA分析直播风险应对效果 | 第45-51页 |
4.3.1 筛选风险事件 | 第45页 |
4.3.2 直播风险可接受的概率 | 第45-47页 |
4.3.3 通过LOPA分析计算失效概率 | 第47-48页 |
4.3.4 判定风险措施是否足够 | 第48-50页 |
4.3.5 应对措施改进分析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演播室直播风险管理方法改进 | 第51-62页 |
5.1 演播室直播风险分析方法改进 | 第51-54页 |
5.1.1 统一的标准 | 第51页 |
5.1.2 PHA-LOPA法分析步骤改进 | 第51-54页 |
5.2 改进演播室直播风险管理的方式 | 第54-59页 |
5.2.1 判定直播风险管理的重点 | 第54-56页 |
5.2.2 被忽略风险事件的分析 | 第56-58页 |
5.2.3 按照风险等级进行风险管理改进 | 第58-59页 |
5.3 提出直播风险事件应对措施 | 第59-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