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0 前言 | 第11-15页 |
1 三十年代上海文化语境的新变与新感觉派的生长空间 | 第15-21页 |
·海派文化生态与新感觉派文学 | 第15-21页 |
·现代娱乐业的植入 | 第16-18页 |
·成熟的大众传媒机制 | 第18-20页 |
·新的文学消费空间的生长 | 第20-21页 |
2 市场选择、生成、传播中的新感觉派 | 第21-38页 |
·新感觉派作家:"老板作家"-"汽车文人"-"轻文学" | 第21-24页 |
·市场细分与"新感觉派"都市言说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28页 |
·三十年代文学市场的小说叙事模式分析 | 第24-25页 |
·"都市"言说的可行性分析 | 第25-28页 |
·新感觉派的生成机制 | 第28-30页 |
·期刊——读者——作家群之互动 | 第28-30页 |
·大众传媒打造的新感觉派 | 第30-36页 |
·《现代》与三十年代初期的文学期刊格局 | 第30-33页 |
·穆时英现象:明星期刊上的明星作家 | 第33-36页 |
·畅销模式下自我更新与调整:类型化、多样化、高产化创作 | 第36-38页 |
3 新感觉派小说对大众文化市场品格的影响和提升 | 第38-47页 |
·视像——文学——"新感觉风"的互文性 | 第38-42页 |
·新感觉派小说对海派性爱文学的提升 | 第42-47页 |
·欲望书写与"现代性"反思 | 第42-45页 |
·塑造了新大众的文学趣味和现代观念 | 第45-47页 |
4 形成这种良性互动格局的原因 | 第47-51页 |
·新感觉派小说:多声部的都市生活 | 第47-51页 |
·喧嚣与落寞并立 | 第48-50页 |
·狂欢与寻找不止 | 第50-51页 |
5 商业与文学性之辨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出版的学术论文、著作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