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课题的来源 | 第7页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3 亚表面损伤产生机理 | 第9-10页 |
1.4 亚表面损伤测量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 第10-16页 |
1.4.1 测量亚表面损伤的破坏性检测技术 | 第10-12页 |
1.4.2 测量亚表面损伤的非破坏性检测技术 | 第12-16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亚表面损伤深度的测量原理 | 第17-30页 |
2.1 全内反射法测量亚表面损伤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 第17-18页 |
2.2 全内反射照明光波状态与损伤点可见度的关系 | 第18-26页 |
2.2.1 驻波理论的分析 | 第18-19页 |
2.2.2 入射光波偏振态对损伤点可见度的影响 | 第19-22页 |
2.2.3 入射角度对损伤点可见度的影响 | 第22-26页 |
2.3 微分干涉增强损伤裂纹的凹凸感 | 第26-28页 |
2.3.1 线偏振光微分原理 | 第26-27页 |
2.3.2 线偏振光干涉原理 | 第27-28页 |
2.3.3 微分干涉光学系统原理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全内反射法测量亚表面损伤系统的设计 | 第30-42页 |
3.1 全内反射法测量亚表面损伤的整体系统装置设计 | 第30-31页 |
3.2 全内反射照明装置的原位照明设计 | 第31-32页 |
3.3 360°光纤照明系统的设计 | 第32-33页 |
3.4 微分干涉棱镜的设计 | 第33-41页 |
3.4.1 分束角的设计计算 | 第33-36页 |
3.4.2 相干平面的位置及与系统光轴的关系 | 第36-38页 |
3.4.3 光程差的计算 | 第38页 |
3.4.4 设计参数相互关系分析 | 第38-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实验的装调和观察 | 第42-53页 |
4.1 实验系统的装调 | 第42-44页 |
4.2 NOMARSKI棱镜设计图 | 第44-48页 |
4.3 实验现象及分析 | 第48-52页 |
4.3.1 偏振态对可见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2 入射角度对可见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3 照明方向对可见度的影响 | 第51页 |
4.3.4 Nomarski棱镜的作用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