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加功行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序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本文研究目的、方法及进路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三) 研究进路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自杀加功行为基本问题的展开 | 第12-28页 |
第一节 行为之缘起——自杀 | 第12-19页 |
一、自杀的定义及定性 | 第12-17页 |
二、我国对于自杀及其相关行为的处理 | 第17-18页 |
三、自杀与自杀加功行为的关系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自杀加功行为的概念及定性 | 第19-24页 |
一、自杀加功行为 | 第19页 |
二、自杀加功行为的定性 | 第19-24页 |
第三节 自杀加功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24-28页 |
一、复合之客体——生命法益及交往安全 | 第24页 |
二、独特之客观方面——应诺而为 | 第24-27页 |
三、常规之主体——兼顾精神障碍因素 | 第27页 |
四、单一之主观方面——仅限故意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自杀加功行为的各种形态 | 第28-37页 |
第一节 自杀加功行为的停止形态 | 第28-30页 |
一、自杀加功行为的预备形态 | 第28页 |
二、自杀加功行为的既遂形态 | 第28-29页 |
三、自杀加功行为的未遂形态 | 第29页 |
四、自杀加功行为中止形态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自杀加功行为的共犯形态 | 第30-35页 |
一、存在事先共谋之共犯探讨 | 第31-32页 |
二、不存在事先共谋之共犯探讨 | 第32-33页 |
三、不作为方式的自杀加功行为及其共犯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节 自杀加功行为的罪数形态 | 第35-37页 |
一、以自杀加功行为为手段产生的罪数问题 | 第35页 |
二、以自杀加功行为为目的产生的罪数问题 | 第35-36页 |
三、自杀加功行为的竞合问题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我国自杀加功行为立法不足及完善 | 第37-46页 |
第一节 国内外立法概览 | 第3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立法情况比较 | 第37-40页 |
一、国外立法 | 第37-39页 |
二、我国港澳台地区之立法 | 第39-40页 |
三、我国大陆地区之立法 | 第40页 |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自杀加功行为立法的不足 | 第40-41页 |
一、未得到应有的立法重视 | 第40-41页 |
二、定性以及认定标准不统一 | 第41页 |
第四节 我国现阶段自杀加功行为立法的完善 | 第41-46页 |
一、统一自杀加功行为的立法定性 | 第41-42页 |
二、统一自杀加功行为的认定标准 | 第42-44页 |
三、自杀加功行为的立法设计 | 第44-45页 |
四、其他相关个罪的完善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