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黄熏洗方促进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临床研究 | 第10-15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10-12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第1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2.1 治疗前准备 | 第12页 |
| 2.2 药物及设备 | 第12-13页 |
| 2.3 操作方法 | 第13页 |
| 3 观察指标 | 第13-14页 |
| 3.1 一般指标 | 第13页 |
| 3.2 安全性指标 | 第13页 |
| 3.3 疗效评定指标 | 第13-14页 |
| 4 统计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结果 | 第15-18页 |
| 1 不同时段创面疼痛积分比较 | 第15页 |
| 2 不同时段创面分泌物积分比较 | 第15页 |
| 3 不同时段创面肉芽积分比较 | 第15-16页 |
| 4 不同时段创面愈合率比较 | 第16页 |
| 5 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第16页 |
| 6 疗效比较 | 第16-17页 |
| 7 安全性评价 | 第17-18页 |
| 讨论 | 第18-24页 |
| 1 中、西医对肛瘘认识 | 第18页 |
| 1.1 中医对肛瘘的认识 | 第18页 |
| 1.2 西医对肛瘘的认识 | 第18页 |
| 2 中、西医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第18-19页 |
| 2.1 中医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第18-19页 |
| 2.2 西医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第19页 |
| 3 中、西医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治疗 | 第19页 |
| 3.1 中医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治疗 | 第19页 |
| 3.2 西医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治疗 | 第19页 |
| 4 影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因素 | 第19-20页 |
| 5 研究结果分析 | 第20-21页 |
| 5.1 参黄熏洗方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 第20-21页 |
| 5.2 参黄熏洗方对术后创面分泌物的影响 | 第21页 |
| 5.3 参黄熏洗方对术后创面肉芽生长的影响 | 第21页 |
| 5.4 参黄熏洗方对术后创面愈合率的影响 | 第21页 |
| 5.5 参黄熏洗方对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 第21页 |
| 5.6 参黄熏洗方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 第21页 |
| 6 作用机理分析 | 第21-24页 |
| 6.1 中药熏洗的作用及机理 | 第21-22页 |
| 6.2 参黄熏洗方的药理分析 | 第22-24页 |
| 结论 | 第24-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26页 |
| 附录 | 第26-32页 |
| 致谢 | 第32-33页 |
| 文献综述 | 第33-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 作者简历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