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 1.1 平衡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 1.1.1 平衡定义 | 第14页 | 
| 1.1.2 前庭器官 | 第14-15页 | 
| 1.1.3 本体感觉系统 | 第15页 | 
| 1.2 平衡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 1.3 平衡测试方法 | 第17页 | 
| 1.4 平衡研究领域 | 第17-19页 | 
| 1.4.1 正常人群人体平衡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 1.4.2 老年人人体平衡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18页 | 
| 1.4.3 体育领域中人体平衡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 第2章 选题依据与研究流程 | 第21-24页 | 
| 2.1 选题依据 | 第21页 | 
| 2.2 研究流程 | 第21-24页 | 
| 第3章 人体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系统的研制 | 第24-32页 | 
| 3.1 总体构成 | 第24-25页 | 
| 3.2 机械部分 | 第25-26页 | 
| 3.2.1 机械部分整体结构 | 第25-26页 | 
| 3.2.2 测试系统使用说明 | 第26页 | 
| 3.3 电路部分 | 第26-27页 | 
| 3.4 软件部分 | 第27-28页 | 
| 3.5 系统可靠性检验 | 第28-31页 | 
| 3.6 讨论与分析 | 第31-32页 | 
| 第4章 人体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 第32-53页 | 
| 4.1 测试对象 | 第32页 | 
| 4.2 测试系统 | 第32-35页 | 
| 4.3 测试方法 | 第35-36页 | 
| 4.4 测试结果 | 第36-50页 | 
| 4.4.1 基于总轨迹长人体五种运动状态的平衡程度 | 第37-38页 | 
| 4.4.2 基于外周面积人体五种运动状态的平衡程度 | 第38页 | 
| 4.4.3 基于单位时间轨迹长人体五种运动状态的平衡程度 | 第38-39页 | 
| 4.4.4 基于X轴平均重心偏移人体五种运动状态的平衡程度 | 第39-40页 | 
| 4.4.5 基于Y轴平均重心偏移人体五种运动状态的平衡程度 | 第40-41页 | 
| 4.4.6 基于静止测试两种视觉状态的平衡程度 | 第41页 | 
| 4.4.7 基于左右平动测试两种视觉状态的平衡程度 | 第41-42页 | 
| 4.4.8 基于前后平动测试两种视觉状态的平衡程度 | 第42-43页 | 
| 4.4.9 基于转动测试两种视觉状态的平衡程度 | 第43页 | 
| 4.4.10 基于平动+转动测试两种视觉状态的平衡程度 | 第43-44页 | 
| 4.4.11 基于静止测试不同性别的平衡程度 | 第44-45页 | 
| 4.4.12 基于左右平动测试不同性别的平衡程度 | 第45-47页 | 
| 4.4.13 基于前后平动测试不同性别的平衡程度 | 第47-48页 | 
| 4.4.14 基于转动测试不同性别的平衡程度 | 第48-49页 | 
| 4.4.15 基于平动+转动测试不同性别的平衡程度 | 第49-50页 | 
| 4.5 讨论与分析 | 第50-52页 | 
| 4.5.1 人体五种运动状态的平衡程度分析 | 第50-51页 | 
| 4.5.2 人体两种视觉状态的平衡程度分析 | 第51页 | 
| 4.5.3 人体不同性别的平衡程度分析 | 第51-52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5章 人体动态平衡能力的评价研究 | 第53-62页 | 
| 5.1 静止状态测试评分标准 | 第53-55页 | 
| 5.1.1 静止睁眼测试评分 | 第54页 | 
| 5.1.2 静止闭眼测试评分 | 第54-55页 | 
| 5.2 左右平动状态测试评分标准 | 第55-56页 | 
| 5.2.1 左右平动睁眼测试评分 | 第56页 | 
| 5.2.2 左右平动闭眼测试评分 | 第56页 | 
| 5.3 前后平动状态测试评分标准 | 第56-58页 | 
| 5.3.1 前后平动睁眼测试评分 | 第57-58页 | 
| 5.3.2 前后平动闭眼测试评分 | 第58页 | 
| 5.4 转动状态测试评分标准 | 第58-59页 | 
| 5.4.1 转动睁眼测试评分 | 第59页 | 
| 5.4.2 转动闭眼测试评分 | 第59页 | 
| 5.5 平动+转动测试评分标准 | 第59-61页 | 
| 5.5.1 平动+转动睁眼测试评分 | 第60-61页 | 
| 5.5.2 平动+转动闭眼测试评分 | 第61页 | 
| 5.6 讨论与分析 | 第61-62页 | 
| 第6章 人体动态平衡能力的训练研究 | 第62-70页 | 
| 6.1 训练对象 | 第62页 | 
| 6.2 训练方案 | 第62页 | 
| 6.3 训练要求 | 第62页 | 
| 6.4 训练结果 | 第62-67页 | 
| 6.4.1 基于静止状态测试训练前后平衡程度的比较 | 第62-63页 | 
| 6.4.2 基于左右平动状态测试训练前后平衡程度的比较 | 第63-64页 | 
| 6.4.3 基于前后平动状态测试训练前后平衡程度的比较 | 第64-65页 | 
| 6.4.4 基于转动状态测试训练前后平衡程度的比较 | 第65-66页 | 
| 6.4.5 基于平动+转动状态测试训练前后平衡程度的比较 | 第66-67页 | 
| 6.5 讨论与分析 | 第67-68页 | 
| 6.5.1 静止测试训练前后人体动态平衡能力对比分析 | 第67页 | 
| 6.5.2 左右平动测试训练前后人体动态平衡能力对比分析 | 第67页 | 
| 6.5.3 前后平动测试训练前后人体动态平衡能力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 6.5.4 转动测试训练前后人体动态平衡能力对比分析 | 第68页 | 
| 6.5.5 平动+转动训练前后人体动态平衡能力对比分析 | 第68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 7.1 结论 | 第70页 | 
| 7.2 建议 | 第70-72页 | 
| 7.2.1 对仪器改进的建议 | 第70页 | 
| 7.2.2 对测量方法的建议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