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3-15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5-17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内容安排 | 第17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7-20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0-37页 |
2.1 开放式创新网络相关理论 | 第20-27页 |
2.1.1 开放式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 第20-21页 |
2.1.2 开放式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内部作用机制 | 第21-27页 |
2.2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 第27-32页 |
2.2.1 研究概况 | 第27-28页 |
2.2.2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 第28-32页 |
2.3 后发企业赶超 | 第32-37页 |
2.3.1 后发企业赶超的战略路径 | 第32-34页 |
2.3.2 政府扶持在后发企业赶超中的作用 | 第34-37页 |
第3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37-61页 |
3.1 概念模型 | 第37-39页 |
3.2 概念界定 | 第39-55页 |
3.2.1 后发企业 | 第39-41页 |
3.2.2 赶超及其维度 | 第41-44页 |
3.2.3 开放式创新网络 | 第44-48页 |
3.2.4 结构洞 | 第48-50页 |
3.2.5 强联系 | 第50页 |
3.2.6 开放式创新概念及分类 | 第50-55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55-61页 |
3.3.1 开放式创新网络与后发企业赶超的关系研究 | 第55-58页 |
3.3.2 后发企业赶超模型的中介作用机制 | 第58-60页 |
3.3.3 政府扶持对开放式创新网络与后发企业赶超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60-61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61-69页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第61-62页 |
4.1.1 样本选择 | 第61页 |
4.1.2 问卷发放 | 第61页 |
4.1.3 样本描述 | 第61-62页 |
4.2 问卷设计 | 第62-64页 |
4.3 变量测度 | 第64-69页 |
4.3.1 被解释变量 | 第64-65页 |
4.3.2 解释变量 | 第65-66页 |
4.3.3 中介变量 | 第66-67页 |
4.3.4 调节变量——财政税收政策 | 第67页 |
4.3.5 控制变量 | 第67-69页 |
第5章 研究结果 | 第69-102页 |
5.1 开放式创新网络与后发企业赶超能力的关系研究 | 第69-74页 |
5.1.1 信度与效度 | 第69页 |
5.1.2 多重共线性与异方差检验 | 第69-70页 |
5.1.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 第70-71页 |
5.1.4 层次回归分析 | 第71-73页 |
5.1.5 讨论 | 第73-74页 |
5.2 后发企业赶超模型的中介作用机制 | 第74-96页 |
5.2.1 开放式创新在结构洞、强联系与后发企业赶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第74-89页 |
5.2.2 强联系在结构洞与开放式创新、后发企业赶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第89-95页 |
5.2.3 讨论 | 第95-96页 |
5.3 政府扶持的调节作用机制 | 第96-102页 |
5.3.1 信度与效度 | 第96页 |
5.3.2 多重共线性与异方差检验 | 第96页 |
5.3.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 第96-98页 |
5.3.4 后发企业赶超模型中政府扶持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98-99页 |
5.3.5 讨论 | 第99-102页 |
第6章 讨论 | 第102-113页 |
6.1 理论贡献 | 第102-108页 |
6.2 管理意义 | 第108-111页 |
6.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33页 |
附录A:调查问卷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