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电影创作特征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国内关于宁浩电影创作特征方面的研究 | 第15-18页 |
1.2.2 国内关于宁浩电影市场竞争策略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主要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0-22页 |
第2章 宁浩电影创作阶段和影响综述 | 第22-33页 |
2.1 宁浩电影创作的四个阶段 | 第22-27页 |
2.1.1 小故事中有大寓意的初创期 | 第22-23页 |
2.1.2 掀起“疯狂”之风的繁盛期 | 第23-25页 |
2.1.3 张扬个人英雄主义的转型期 | 第25-26页 |
2.1.4 开创西部公路电影的沉淀期 | 第26-27页 |
2.2 宁浩及“宁式电影”的地位与影响 | 第27-33页 |
2.2.1 我国中小成本电影的先行者 | 第27-30页 |
2.2.2 我国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典范 | 第30-33页 |
第3章 宁浩电影的叙事特征分析 | 第33-45页 |
3.1“宁式黑色喜剧”的叙事特征 | 第33-38页 |
3.1.1 表现个体生存状态的现实题材 | 第33-34页 |
3.1.2 多线索与非线性叙事策略 | 第34-38页 |
3.2“宁式灾难电影”的叙事特征 | 第38-41页 |
3.2.1 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历史题材 | 第38-39页 |
3.2.2 单线索与节奏式叙事手段 | 第39-41页 |
3.3“宁式公路电影”的叙事特征 | 第41-45页 |
3.3.1 公路旅途中的心灵回归 | 第41-42页 |
3.3.2 黑色幽默氛围下的宏观叙事 | 第42-45页 |
第4章 宁浩电影的造型特征分析 | 第45-57页 |
4.1“宁式电影”的人物造型特征 | 第45-50页 |
4.1.1 鲜明的颠覆特色与审丑意识倾向 | 第45-47页 |
4.1.2 边缘化与平民化的人物形象设置 | 第47-49页 |
4.1.3 演员与角色例证性动作重复使用 | 第49-50页 |
4.2“宁式电影”的画面造型特征 | 第50-53页 |
4.2.1 碎片化与隐喻化的影像风格 | 第50-52页 |
4.2.2 后现代主义的画面审美风格 | 第52-53页 |
4.3“宁式电影”的声音造型特征 | 第53-57页 |
4.3.1 拼贴杂糅的无声源音乐 | 第53-54页 |
4.3.2 地域化与方言化的台词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A 宁浩作品年表 | 第62-63页 |
附录B 宁浩历年作品获奖记录 | 第63-64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媒体实践主要作品目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