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手性药物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手性和手性药物第11-12页
    1.2 光学纯对映体化学物的来源第12-14页
        1.2.1 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第12页
        1.2.2 不对称合成法第12-13页
        1.2.3 外消旋体拆分法第13-14页
    1.3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第14-17页
        1.3.1 逆流色谱的发展第14-15页
        1.3.2 高速逆流色谱的特点第15-16页
        1.3.3 高速逆流色谱的原理第16-17页
    1.4 逆流色谱在手性药物分离中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18-20页
第2章 双相识别高速逆流色谱手性分离苯基琥珀酸对映体第20-29页
    2.1 引言第20-22页
        2.1.1 药物中间体苯基琥珀酸对映体第20页
        2.1.2 双相识别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苯基琥珀酸对映体的原理第20-22页
    2.2 实验部分第22-24页
        2.2.1 试剂第22页
        2.2.2 仪器第22页
        2.2.3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PSA的色谱条件第22-23页
        2.2.4 溶剂体系的选择第23页
        2.2.5 手性药物的液-液萃取实验第23页
        2.2.6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手性PSA对映体第23页
        2.2.7 PSA对映单体的回收第23-2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4-28页
        2.3.1 脂溶性手性萃取剂的选择第24页
        2.3.2 操作条件分离过程的影响第24-26页
        2.3.3 高速逆流色谱手性分离PSA的最大分离量第26-27页
        2.3.4 高速逆流色谱拆分PSA对映体第27-28页
    2.4 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单相识别闭路循环手性分离雌马酚对映体第29-38页
    3.1 引言第29-30页
        3.1.1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雌马酚对映体的原理第29-30页
        3.1.2 药物中间体雌马酚对映体第30页
    3.2 实验部分第30-32页
        3.2.1 试剂第30页
        3.2.2 实验仪器第30页
        3.2.3 液-液手性萃取分配实验第30-31页
        3.2.4 高速逆流色谱和样品溶液的配制第31页
        3.2.5 闭路循环洗脱模式的高速逆流色谱的操作过程第31页
        3.2.6 雌马酚对应单体的回收第31页
        3.2.7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雌马酚的色谱条件第31-32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2-37页
        3.3.1 溶剂体系的选择第32页
        3.3.2 溶剂体系中手性萃取剂的选择第32-33页
        3.3.3 实验条件对分离过程的影响第33-36页
        3.3.4 闭路循环高速逆流色谱分离雌马酚外消旋体第36-37页
    3.4 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双相识别闭路循环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苯磺酸氨氯地平外消旋体第38-48页
    4.1 引言第38-39页
        4.1.1 双相识别闭路循环高速逆流色谱的分离原理第38-39页
        4.1.2 苯磺酸氨氯地平外消旋体第39页
    4.2 实验部分第39-40页
        4.2.1 试剂第39页
        4.2.2 仪器第39页
        4.2.3 手性萃取实验第39-40页
        4.2.4 手性萃取的影响因素第40页
        4.2.5 两相溶剂体系和样品溶液的配制第40页
        4.2.6 高速逆流色谱闭路循环分离ADB外消旋体第40页
        4.2.7 样品的回收第40页
        4.2.8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ADB的色谱条件第4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0-47页
        4.3.1 两相溶剂体系的选择第40-41页
        4.3.2 两相溶剂中手性萃取剂的选择第41-42页
        4.3.3 操作条件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影响第42-45页
        4.3.4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ADB外消旋体第45-47页
    4.4 小结第47-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6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金属石墨烯纳米囊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碳纳米管接枝可降解聚乙烯亚胺基因载体的制备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