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生物学论文

深海链霉菌Streptomyces somaliensis SCSIO ZH66中隐性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的激活及其产物发酵优化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Abbreviation第9-1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34页
    1.1 研究背景第15页
    1.2 海洋链霉菌研究进展第15-20页
        1.2.1 醌类和萜类化合物第16-18页
        1.2.2 大环内酯和聚酮类化合物第18-19页
        1.2.3 聚肽化合物第19-20页
    1.3 基因组挖掘第20-24页
        1.3.1 依据生物信息学分析指导结构预测第20-22页
        1.3.2 隐性基因簇激活方法的研究第22-24页
    1.4 核糖体工程第24-28页
        1.4.1 核糖体工程作用机制第25-27页
        1.4.2 核糖体工程的应用第27-28页
    1.5 Fredericamycins目前研究情况第28-30页
    1.6 统计学方法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应用第30-33页
        1.6.1 Plackett-Burman设计第30-31页
        1.6.2 响应面分析第31-33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3-34页
第二章 利用核糖体工程手段激活Streptomyces somaliensis SCSIO ZH66隐性基因簇第34-50页
    引言第34-35页
    2.1 实验材料第35-37页
        2.1.1 菌株第35页
        2.1.2 实验试剂第35-36页
        2.1.3 实验仪器第36-37页
    2.2 实验方法第37-42页
        2.2.1 培养基成分第37-38页
        2.2.2 培养方法第38页
        2.2.3 孢子悬液的获得第38-39页
        2.2.4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39页
        2.2.5 筛选高浓度抗生素抗性突变株第39-40页
        2.2.6 分析及测定方法第40页
        2.2.7 次级代谢产物活性测试(MTT法)第40页
        2.2.8 化合物分离纯化方法第40-42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42-49页
        2.3.1 不同抗生素对S.somaliensis SCSIO ZH66的MIC和高抗性突变株的筛选第42-43页
        2.3.2 突变株与野生型形态差异第43-44页
        2.3.3 通过HPLC分析突变株与野生型差异第44-46页
        2.3.4 RIF1突变株发酵培养基的确定第46-47页
        2.3.5 结构鉴定第47-49页
    2.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抗性突变株RIF1中RNA聚合酶(RNAP)突变分析及FDM A基因簇转录水平研究第50-66页
    3.1 实验材料第50-51页
        3.1.1 实验试剂第50-51页
        3.1.2 实验仪器第51页
    3.2 实验方法第51-60页
        3.2.1 培养基第51页
        3.2.2 溶液第51-52页
        3.2.3 突变株菌种活化第52页
        3.2.4 PCR扩增rpoB基因片段第52-54页
        3.2.5 载体质粒的制备第54页
        3.2.6 rpoB基因片段转入DH 5α第54-56页
        3.2.7 基因测序及序列比较第56页
        3.2.8 链霉菌总RNA的抽提(试剂盒法)第56-57页
        3.2.9 链霉菌的RT-PCR第57-60页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0-65页
        3.3.1 突变株RIF1的rpoB基因突变位点分析第60-61页
        3.3.2 突变株RIF1与野生型菌株的FDM A生物合成基因簇转录差异分析第61-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深海链霉菌RIF1产FDM A培养基优化第66-90页
    4.1 实验材料第66页
        4.1.1 深海链霉菌RIF1第66页
        4.1.2 主要药品和试剂第66页
        4.1.3 实验设备和材料第66页
    4.2 实验方法第66-68页
        4.2.1 实验用主要培养基的配制第66页
        4.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第66-67页
        4.2.3 HPLC样品制备第67页
        4.2.4 HPLC检测条件第67页
        4.2.5 FDM A的HPLC标准曲线制作第67-68页
        4.2.6 深海链霉菌RIF1孢子培养第68页
    4.3 培养基优化第68-73页
        4.3.1 生长条件摸索实验第68-69页
        4.3.2 最适碳源实验第69页
        4.3.3 最适氮源实验第69页
        4.3.4 单因素实验第69-70页
        4.3.5 PB实验第70-71页
        4.3.6 爬坡实验第71-72页
        4.3.7 响应面分析实验第72页
        4.3.8 验证实验第72-73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3-89页
        4.4.0 不同培养时间FDM A的产量第73-74页
        4.4.1 不同浓度利福平对FDM A产量的影响第74-75页
        4.4.2 不同初始pH对FDM A的产量影响第75-76页
        4.4.3 碳源选择实验结果第76-77页
        4.4.4 氮源选择实验结果第77-78页
        4.4.5 单因素实验结果第78-82页
        4.4.6 PBD实验结果第82-84页
        4.4.7 爬坡实验结果第84-85页
        4.4.8 响应面分析法结果第85-88页
        4.4.9 验证实验结果第88-89页
    4.5 小结第89-9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0-92页
    5.1 结论第90-91页
    5.2 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7页
致谢第97-98页
附图第98-101页
毕业生个人简介第101页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下一篇:我国医院评审中管理工具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