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2 高迁古村落概况及其空间肌理格局演化 | 第18-27页 |
2.1 高迁古村落概况 | 第18-21页 |
2.1.1 自然环境条件 | 第18-19页 |
2.1.2 社会经济发展 | 第19-20页 |
2.1.3 人文环境与历史文化 | 第20-21页 |
2.2 高迁古村落空间肌理格局演化与发展 | 第21-27页 |
2.2.1 高迁古村落空间肌理格局雏形:元朝时期 | 第21-22页 |
2.2.2 高迁古村落空间肌理格局发展:明清时期 | 第22-23页 |
2.2.3 高迁古村落空间肌理格局成熟:清末民国时期 | 第23-25页 |
2.2.4 高迁古村落空间肌理格局变更:新中国成立至今 | 第25-27页 |
3 高迁古村落聚落空间形态分析 | 第27-45页 |
3.1 村落选址及其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3.1.1 自然环境对高迁村落选址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2 堪舆风水对高迁村落选址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 聚落空间布局形态演变分析 | 第29-32页 |
3.2.1 从“点状”到“线状” | 第29-30页 |
3.2.2 从“线状”到“网络状” | 第30页 |
3.2.3 从“网络状”到“面状” | 第30-32页 |
3.3 街巷空间形态分析 | 第32-38页 |
3.3.1 街巷网络 | 第32-34页 |
3.3.2 街巷演变分析 | 第34-36页 |
3.3.3 街巷节点空间 | 第36-38页 |
3.4 水系空间形态分析 | 第38-40页 |
3.4.1 古井与埠头空间 | 第38-39页 |
3.4.2 滨水空间 | 第39-40页 |
3.5 公共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 第40-43页 |
3.5.1 宗祠建筑空间 | 第40-42页 |
3.5.2 大书院建筑空间 | 第42-43页 |
3.5.3 戏院建筑空间 | 第43页 |
3.6 小结 | 第43-45页 |
4 高迁古村落民居空间形态分析 | 第45-57页 |
4.1 建筑选址与朝向 | 第45-46页 |
4.2 建筑空间要素及平面组合 | 第46-50页 |
4.2.1 明堂与厢房 | 第46-47页 |
4.2.2 院落与天井 | 第47-49页 |
4.2.3 墙体与屋面 | 第49-50页 |
4.2.4 建筑空间布局 | 第50页 |
4.3 建筑工艺装饰 | 第50-51页 |
4.4 高迁古民居典型实例分析 | 第51-55页 |
4.4.1 两进一明堂式-余庆堂 | 第52-53页 |
4.4.2 两进一明堂一门厅式-省身堂 | 第53页 |
4.4.3 三进两明堂式-慎德堂 | 第53-54页 |
4.4.4 三进两明堂一门厅式-新德堂 | 第54-55页 |
4.5 小结 | 第55-57页 |
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迁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策略 | 第57-67页 |
5.1 高迁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面临的问题 | 第57-60页 |
5.1.1 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57-58页 |
5.1.2 村落整体建筑风貌破坏严重 | 第58页 |
5.1.3 村落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 第58-59页 |
5.1.4 村落交通系统亟待梳理 | 第59-60页 |
5.2 高迁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的应对措施 | 第60-62页 |
5.2.1 地域性特色元素的保护 | 第60-61页 |
5.2.2 村落文化经济的适度开发 | 第61-62页 |
5.2.3 编制适宜的古村落保护规划 | 第62页 |
5.3 高迁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构想 | 第62-65页 |
5.3.1 保护主题 | 第62-63页 |
5.3.2 保护内容 | 第63-64页 |
5.3.3 保护框架 | 第64-65页 |
5.4 小结 | 第65-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