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13页 |
1.2.2 染料废水的污染特点 | 第13页 |
1.2.3 染料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 | 第13-14页 |
1.2.4 染料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7-26页 |
1.3.1 高级氧化技术简介 | 第17页 |
1.3.2 超声波氧化技术 | 第17-23页 |
1.3.3 Fenton氧化技术 | 第23-25页 |
1.3.4 超声-BiFeO_3-H_2_O_2体系降解染料废水的特性 | 第25-26页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6-27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6页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 BiFe_3的制备及表征 | 第27-33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BiFeO_3的制备方法 | 第27-29页 |
2.2.1 固相反应法 | 第28页 |
2.2.2 液相反应法 | 第28-29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3.1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3.2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3.3 水热法制备BiFeO_3 | 第30页 |
2.3.4 XRD粉末衍射分析 | 第30-31页 |
2.3.5 SEM扫描电镜分析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33-37页 |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3-34页 |
3.1.1 染料 | 第33-34页 |
3.1.2 化学试剂 | 第34页 |
3.2 实验装置 | 第34页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4-35页 |
3.4 分析测定方法 | 第35-37页 |
4 超声-BiFeO_3-H_2O_2体系对甲基橙模拟废水的处理 | 第37-47页 |
4.1 超声、BiFeO_3-H_2O_2以及两者协同降解甲基橙的效果比较 | 第37-38页 |
4.2 羟基自由基清除剂对甲基橙降解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 甲基橙降解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39页 |
4.4 超声-BiFeO_3-H_2O_2体系协同降解甲基橙的动力学研究 | 第39-41页 |
4.5 超声-BiFeO_3-H_2O_2体系降解甲基橙的影响因素 | 第41-45页 |
4.5.1 超声频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5.2 超声功率的影响 | 第42页 |
4.5.3 H_2O_2投加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4.5.4 BiFeO_3投加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4.5.5 PH值的影响 | 第44页 |
4.5.6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5 超声-BiFeO_3-H_2O_2体系对罗丹明B模拟废水的处理 | 第47-56页 |
5.1 超声、BiFeO_3-H-2O_2以及两者协同降解罗丹明B的效果比较 | 第47-48页 |
5.2 羟基自由基清除剂对罗丹明B降解率的影响 | 第48页 |
5.3 罗丹明B降解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5.4 超声、BiFeO_3-H_2O_2体系协同降解罗丹明B的动力学研究 | 第49-50页 |
5.5 超声-BiFeO_3-H_2O_2体系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因素 | 第50-54页 |
5.5.1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5.5.2 BiFeO_3投加量的影响 | 第51页 |
5.5.3 H_2O_2投加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5.5.4 超声频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5.5.5 超声功率的影响 | 第53页 |
5.5.6 PH值的影响 | 第53-5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建议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