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模型探讨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1章 导言第7-16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9页
     ·研究背景第7-8页
     ·研究意义第8-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5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9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9-15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6页
第2章 网络舆情事件的定义、类别及特点第16-22页
   ·相关概念辨析第16-17页
     ·舆情第16页
     ·网络群体性事件第16页
     ·网络舆情事件第16-17页
   ·网络舆情事件的类别第17-18页
     ·对官民关系不满的事件(公权滥用事件)第17页
     ·反映社会不公状况的事件(社会不公正事件)第17-18页
     ·社会矛盾事件第18页
     ·对政府公信力质疑的事件第18页
     ·其它网络舆情事件第18页
   ·网络舆情的特点第18-22页
     ·极大的自由性与一定的可控性第18-19页
     ·发布的即时性和强大的互动性第19-20页
     ·内容的丰富性与思想文化的多元性第20-21页
     ·个体的个性化与群体的极化第21-22页
第3章 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路径、成因及影响第22-31页
   ·形成路径第22-24页
     ·显现期:中介性社会事项出现第22-23页
     ·成长期:网络转载第23页
     ·演变期:网民参与第23页
     ·爆发期:互动升级第23-24页
   ·网络舆情事件涌现的成因分析第24-26页
     ·公众需求表达机制的不完善第24页
     ·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多发期第24-25页
     ·公民参政意识的提高第25页
     ·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第25-26页
   ·网络舆情事件的积极影响及其面临的局限第26-31页
     ·网络舆情事件的积极作用第26-28页
     ·网络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第28-31页
第4章 当前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危机分析及模型建立第31-44页
   ·当前应对方式面临的危机分析第31-35页
     ·应对危机之一:政法思维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第31-32页
     ·应对危机之二:预警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第32页
     ·应对危机之三:公开回应不及时而陷入被动第32-33页
     ·应对危机之四:应对技术手段单一且不当第33-34页
     ·应对危机之五:鸵鸟心态而导致的应对缺位第34-35页
   ·合理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模型第35-44页
     ·建模思路第35页
     ·模型定性第35页
     ·要素确定第35页
     ·模型介绍第35-37页
     ·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模型的应用分析第37-41页
     ·模型应用的障碍及其规避第41-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个人简介第47-48页
导师简介第48-49页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以某园林管理局为例
下一篇:我国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新闻发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