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30页 |
1.1 金属纳米粒子的历史 | 第8-9页 |
1.2 金属纳米粒子的等离子共振特性 | 第9-10页 |
1.3 巯基配体保护的金纳米粒子 | 第10-11页 |
1.4 纳米晶和纳米簇 | 第11-12页 |
1.5 Au_n(SR)_m纳米簇 | 第12-20页 |
1.5.1 Au_n(SR)_m纳米簇合成的起源 | 第12-16页 |
1.5.2 精确原子Au_n(SR)_m纳米簇的合成 | 第16页 |
1.5.3 Au_n(SR)_m纳米簇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16-20页 |
1.6 金纳米粒子的催化 | 第20-23页 |
1.6.1 金纳米粒子催化CO氧化反应 | 第20-21页 |
1.6.2 金纳米粒子催化偶联反应 | 第21-23页 |
1.7 展望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0页 |
第二章 Au_(25)纳米簇合成及CO催化氧化研究 | 第30-47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31页 |
2.2.2 多分散性Au_n(PPh_3)_m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3 Au_(25)(PPh_3)_(10)(SR1)_5X_2纳米棒以及Au_(25)(SR2)_(18)纳米球的合成 | 第32页 |
2.2.4 金纳米簇的表征 | 第32-33页 |
2.2.5 Au_(25)(PPh_3)_(10)(SC_2H_4Ph)_5X_2纳米棒和Au_(25)(SR)_(18)纳米球催化剂制备 | 第33页 |
2.2.6 CO氧化的催化活性测试 | 第33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3-43页 |
2.3.1 Au_n(PPh_3)_m纳米粒子的表征与分析 | 第33-35页 |
2.3.2 Au_(25)(PPh_3)_(10)(SR1)_5X_2纳米棒的表征与分析 | 第35-36页 |
2.3.3 Au_(25)(SR2)_(18)纳米球的表征与分析 | 第36-37页 |
2.3.4 Au_n(PPh_3)_m转化为Au_(25)(PPh_3)_(10)(SC_6H_(13))_5X_2纳米棒和Au_(25)(SNap)_(18)纳米球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37-39页 |
2.3.5 Au_n(PPh_3)_m纳米粒子向Au_(25)(SR2)_(18)纳米球转化的机理分析 | 第39-41页 |
2.3.6 Au_(25)(PPh_3)_(10)(SC_2H_4Ph)_5X_2纳米棒、Au_(25)(SC_2H_4Ph)_(18)纳米球以及Au_(25)(SNap)_(18)纳米球催化剂在CO催化氧化的应用 | 第41-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第三章 苯硫酚保护的Au_(99)纳米簇的合成 | 第47-60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48-49页 |
3.2.2 多分散的Au_n(SC_6H_(13))_m纳米簇的合成 | 第49页 |
3.2.3 单分散的Au_(99)(SPh)_(42)纳米簇的合成 | 第49-50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50-56页 |
3.3.1 Au_n(SC_6H_(13))_m纳米簇多分散性的表征和分析 | 第50页 |
3.3.2 Au_(99)(SPh)_(42)纳米簇单分散性的表征和分析 | 第50-52页 |
3.3.3 Au_(99)(SPh)_(42)纳米簇紫外-可见光谱的表征和分析 | 第52-54页 |
3.3.4 Au_(99)(SPh)_(42)纳米簇结构的表征和分析 | 第54-55页 |
3.3.5 Au_n(SC_6H_(13))_m转化为Au_(99)(SPh)_(42)的紫外-可见光谱跟踪分析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第四章 金纳米棒催化Sonogashira反应的研究 | 第60-77页 |
4.1 引言 | 第60-6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4.2.1 试剂和仪器 | 第62页 |
4.2.2 金种以及金溶胶合成 | 第62-63页 |
4.2.3 金纳米棒催化剂合成 | 第63页 |
4.2.4 Sonogashira交叉偶联反应的制备 | 第63-64页 |
4.2.5 DFT理论计算 | 第64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64-71页 |
4.3.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64-65页 |
4.3.2 金溶胶催化Sonogashira交叉偶联反应的催化表征 | 第65-66页 |
4.3.3 交联反应的机理 | 第66-71页 |
4.3.3.1 IB的吸附和分解 | 第67-69页 |
4.3.3.2 表面偶联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