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2-24页 |
第一节 为什么要结合语境研究政党报纸及其副刊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范围:时间与对象 | 第13-15页 |
第三节 “革命语境”研究框架的三个维度 | 第15-16页 |
第四节 革命语境中《大众日报》副刊的总体特征 | 第16-18页 |
第五节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第一章 概述:革命语境中的《大众日报》及其副刊 | 第24-44页 |
第一节 政治权力:副刊表征中共的舆论宣传与办报实践 | 第24-28页 |
一、报纸创办者为中国共产党人 | 第24-26页 |
二、全面反映党中央及分局的政策 | 第26-27页 |
三、办报实践:艰苦奋斗与精益求精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战争局势:党报副刊的战争舆论和战争主题 | 第28-34页 |
一、山东区域的战争舆论生态 | 第29-30页 |
二、以战争为主题的内容书写 | 第30-34页 |
第三节 革命民众:党报副刊贴近群众与文艺大众化 | 第34-39页 |
一、采编工作深入群众 | 第34-36页 |
二、文艺大众化 | 第36-39页 |
第四节 《大众日报》副刊的三个阶段:基于内容演变的分析 | 第39-44页 |
一、“文艺性”副刊时期(1939年1月至1942年5月) | 第39-40页 |
二、“新闻性”副刊时期(1942年5月至1946年5月) | 第40-42页 |
三、“新闻性”与“文艺性”并重时期(1946年5月至1949年10月) | 第42-44页 |
第二章 “文艺性”副刊时期:文艺的多元自由书写 | 第44-62页 |
第一节 兼收并蓄的编辑方针 | 第44-48页 |
一、副刊编辑、记者、作者群体的考察 | 第44-47页 |
二、征稿的“社会化”与题材多元化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文艺的多元书写 | 第48-59页 |
一、副刊栏目纷呈 | 第49-51页 |
二、文艺作品体裁丰富 | 第51-56页 |
三、文艺水平:文学叙事与抒情色彩较浓 | 第56-58页 |
四、语言书面化色彩较浓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副刊与战争宣传 | 第59-62页 |
一、副刊征稿、用稿的“战争”取向 | 第59-60页 |
二、战争纪念专刊、专版 | 第60-62页 |
第三章 “新闻性”副刊时期 | 第62-92页 |
第一节 政治化的实践:整风运动与《大众日报》副刊 | 第62-75页 |
一、整风运动前《大众日报》副刊里的“通讯” | 第62-64页 |
二、整风运动与报纸改版 | 第64-65页 |
三、革命话语的确立:副刊政治宣传功能凸显 | 第65-75页 |
第二节 文艺写作的“一体化” | 第75-84页 |
一、文艺新方向:面向工农兵写作 | 第75-81页 |
二、创作方式:集体写作方式的盛行 | 第81-84页 |
第三节 “新闻通讯至上”的趋势 | 第84-92页 |
一、新闻通讯作者群的扩大 | 第84-88页 |
二、新闻通讯的体制化 | 第88-92页 |
第四章 “新闻性”与“文艺性”并重时期 | 第92-105页 |
第一节 副刊“文艺性”的回归 | 第92-99页 |
一、前一时期副刊“文艺性”的弱化 | 第92-93页 |
二、编辑方针与副刊之页 | 第93-95页 |
三、文艺体裁多样化 | 第95-99页 |
第二节 “文艺性”和“新闻性”并举的趋势 | 第99-105页 |
一、新闻通讯工作的指导制度 | 第99-102页 |
二、革命战争:副刊书写的主题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革命语境”中《大众日报》副刊的历史定位 | 第105-118页 |
第一节 整风前后的延安《解放日报》副刊 | 第105-109页 |
一、演变向度与《大众日报》副刊趋同 | 第105-108页 |
二、文学水平与创作群体的差异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大众日报》副刊的历史定位 | 第109-112页 |
一、山东根据地(解放区)革命文艺的宣传工具 | 第110页 |
二、革命战争的记录者 | 第110-111页 |
三、山东根据地(解放区)民众的服务者 | 第111-112页 |
第三节 “革命语境”里革命文艺运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 第112-118页 |
一、合理性: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属性 | 第112-114页 |
二、局限性:极端化、一元化 | 第114-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