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再利用的场所精神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序 | 第11-14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1 绪论 | 第15-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 ·旧建筑再利用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 ·场所理论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7-19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9-21页 |
|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9-20页 |
|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20-21页 |
| ·引入场所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 第21页 |
| ·研究和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22-24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的框架 | 第23-24页 |
| 2 旧建筑再利用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 第24-36页 |
| ·旧建筑再利用的概念 | 第24-26页 |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4-25页 |
| ·定义和范围 | 第25-26页 |
| ·旧建筑再利用的发展状况 | 第26-32页 |
| ·国外旧建筑再利用的发展状况 | 第26-31页 |
| ·我国旧建筑再利用的发展状况和现实问题 | 第31-32页 |
| ·旧建筑再利用的价值再发掘 | 第32-36页 |
| ·缓解多种危机 | 第32-34页 |
| ·解决多种矛盾 | 第34-36页 |
| 3 场所理论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内涵和作用 | 第36-46页 |
| ·场所理论的来源与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 ·场所理论的来源 | 第36-3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 ·场所精神的内涵 | 第39-44页 |
| ·场所精神的含义 | 第39-40页 |
| ·场所精神的感知 | 第40-42页 |
| ·场所精神的认知 | 第42-43页 |
| ·场所精神的认同与归属感 | 第43-44页 |
| ·场所精神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运用模式和意义 | 第44-46页 |
| ·场所精神的运用模式 | 第44-45页 |
| ·作为一种评价标尺 | 第45-46页 |
| ·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补充 | 第46页 |
| 4 场所精神在旧建筑再利用中的塑造方式 | 第46-86页 |
| ·场所精神的地域性 | 第46-67页 |
| ·地域性与归属感的产生 | 第47页 |
| ·旧建筑再利用中场所精神的地域性表达 | 第47-67页 |
| ·场所精神的历史文化性 | 第67-77页 |
| ·历史性与认同感的产生 | 第67-68页 |
| ·旧建筑再利用中场所精神的历史文化性塑造方式 | 第68-77页 |
| ·场所精神的社会性 | 第77-86页 |
| ·公众参与的旧建筑再利用模式 | 第77-81页 |
| ·旧建筑再利用中的社会运营管理对场所精神的影响 | 第81-86页 |
| 5 结论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8页 |
| 作者简历 | 第88-9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