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城镇化下的村落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1.2 地域文化特色传承的诉求 | 第14-15页 |
1.1.3 我国对村落规划的重视程度提升 | 第15页 |
1.1.4 空间句法理论成为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研究新的切入点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对象界定—苏州传统村落景观空间 | 第16-17页 |
1.3.2 传统村落 | 第17页 |
1.3.3 村落景观 | 第17-18页 |
1.3.4 村落空间形态 | 第18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1 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研究 | 第18-20页 |
1.4.2 村落景观空间量化分析研究 | 第20-21页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21-2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苏州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形成与类型 | 第25-34页 |
2.1 苏州传统村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 | 第25-2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2.1.2 历史渊源 | 第25-26页 |
2.2 苏州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 | 第26-29页 |
2.2.1 自然环境特征 | 第26-27页 |
2.2.2 空间格局特征 | 第27-28页 |
2.2.3 建筑类型特征 | 第28-29页 |
2.2.4 人文社会形态特征 | 第29页 |
2.3 苏州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形态类型划分 | 第29-32页 |
2.3.1 物质景观空间层面—外部布局空间 | 第29-32页 |
2.3.2 非物质景观空间层面—内部社会空间 | 第32页 |
2.4 苏州传统村落规划中面临的困境 | 第32-34页 |
2.4.1 传统村落肌理遭到侵蚀 | 第32-33页 |
2.4.2 传统村落内部社会秩序衰败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空间句法在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研究中的应用 | 第34-45页 |
3.1 空间句法理论解析 | 第34-41页 |
3.1.1 空间句法理论诠释及发展 | 第34-36页 |
3.1.2 空间句法与构型 | 第36-38页 |
3.1.3 空间句法构型中量化描述基本指标 | 第38-39页 |
3.1.4 空间句法的基本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3.2 空间句法与空间拓扑的关系 | 第41-42页 |
3.2.1 拓扑学理论 | 第41-42页 |
3.2.2 空间拓扑量化研究方法—空间句法 | 第42页 |
3.3 传统村落景观空间拓扑分析的理论依据 | 第42-43页 |
3.3.1 聚落空间系统的自组织性 | 第42-43页 |
3.3.2 传统村落的空间拓扑 | 第43页 |
3.4 空间句法分析苏州传统村落的价值 | 第43-45页 |
3.4.1 空间句法分析传统村落的普适性推导 | 第43-44页 |
3.4.2 空间句法作为对比手段的归纳演绎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苏州传统村落外部布局空间句法分析—以苏州六村为例 | 第45-64页 |
4.1 研究对象概述 | 第45-49页 |
4.1.1 研究样本选取 | 第45-47页 |
4.1.2 样本概述 | 第47-49页 |
4.2 村落整体布局空间类比 | 第49-54页 |
4.2.1 村落整体布局空间组构相似 | 第49-51页 |
4.2.2 不同地形空间活力差异 | 第51-54页 |
4.3 村落核心空间解析 | 第54-57页 |
4.3.1 轴线组织方式相似 | 第54-56页 |
4.3.2 空间结构类型差异 | 第56-57页 |
4.4 村落边缘空间类比 | 第57-61页 |
4.4.1 入口空间单元相似 | 第57-58页 |
4.4.2 不同地形对外开放程度差异 | 第58-61页 |
4.5 外部布局景观空间句法分析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应用价值 | 第61-64页 |
4.5.1 整体空间类比价值 | 第61-62页 |
4.5.2 核心空间类比价值 | 第62页 |
4.5.3 边缘空间类比价值 | 第62-64页 |
第五章 苏州传统村落内部社会空间句法分析—以陆巷村为例 | 第64-77页 |
5.1 研究对象概述 | 第64-65页 |
5.1.1 样本选取 | 第64-65页 |
5.1.2 样本概述 | 第65页 |
5.2 传统村落内部社会空间划分 | 第65-68页 |
5.2.1 划分原则和划分类型 | 第65-67页 |
5.2.2“虚”与“实”空间的定义 | 第67-68页 |
5.3 陆巷村内部社会空间分析 | 第68-75页 |
5.3.1 空间领域构成分析 | 第68-70页 |
5.3.2 村落社会结构分析 | 第70-74页 |
5.3.3 活动与公共空间分析 | 第74-75页 |
5.4 内部社会空间句法分析对村落保护的应用价值 | 第75-77页 |
5.4.1 验证日常场景与行为空间秩序关系 | 第75-76页 |
5.4.2 验证认同区分与村落结构秩序关系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1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6.2 苏州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形态对村落规划的借鉴 | 第78-79页 |
6.2.1 重塑村落布局空间结构活力 | 第78页 |
6.2.2 延续传统村落内部秩序 | 第78-79页 |
6.3 创新点和不足 | 第79-80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