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1-12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1.2 研究范围 | 第12页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1 西方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页 |
1.4 研究的框架和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丽娜·博·巴迪的生活背景 | 第17-33页 |
2.1 在意大利的时光 | 第17-24页 |
2.1.1 社会氛围与艺术家庭 | 第17-19页 |
2.1.2 传统价值、简化型新古典主义和理性主义 | 第19-21页 |
2.1.3 纸上建筑 | 第21-24页 |
2.2 从旧世界到新世界 | 第24-32页 |
2.2.1 巴西的现代设计 | 第25-28页 |
2.2.2 高迪与赖特 | 第28-29页 |
2.2.3 承载巴西历史的东北部地区 | 第29-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丽娜·博·巴迪的设计理念 | 第33-67页 |
3.1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 第33-46页 |
3.1.1 学校-博物馆 | 第34-38页 |
3.1.2 结合民间智慧 | 第38-43页 |
3.1.3 集体自由 | 第43-46页 |
3.2 现代主义巴西化 | 第46-56页 |
3.2.1 自然主义 | 第46-50页 |
3.2.2 人文主义 | 第50-53页 |
3.2.3 建筑的“真实性” | 第53-56页 |
3.3 拥抱“限制” | 第56-66页 |
3.3.1 “贫穷”建筑学(Poor Architecture) | 第56-60页 |
3.3.2 融入社会现实 | 第60-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丽娜·博·巴迪主要作品解析 | 第67-95页 |
4.1 玻璃屋 | 第67-74页 |
4.1.1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 第68-69页 |
4.1.2 结构选择与平面布局 | 第69-72页 |
4.1.3 室内的“居住”感 | 第72-74页 |
4.2 圣保罗艺术博物馆 | 第74-83页 |
4.2.1 建设背景 | 第74-76页 |
4.2.2 与地理环境的对话 | 第76-79页 |
4.2.3 巧妙的结构和布局 | 第79-81页 |
4.2.4 自由的主题 | 第81-83页 |
4.3 庞培娅文化休闲中心 | 第83-93页 |
4.3.1 以人为本的主题 | 第85-86页 |
4.3.2 厂房区改造 | 第86-89页 |
4.3.3 粗野的体育建筑 | 第89-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身份”对丽娜·博·巴迪建筑的影响 | 第95-103页 |
5.1 性别与建筑 | 第95-97页 |
5.1.1 女性建筑师的挣扎 | 第95-96页 |
5.1.2 博·巴迪的女性身份 | 第96-97页 |
5.2 文化距离 | 第97-101页 |
5.2.1 巴西的欧洲建筑师 | 第98-99页 |
5.2.2 移民者的身份 | 第99-10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附录A 丽娜·博·巴迪年表 | 第107-110页 |
附录B 丽娜·博·巴迪建成建筑作品表 | 第110-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附件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