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9-11页 |
| ABSTRACT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13-15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1.2.1 电磁环网 | 第15-17页 |
| 1.2.2 限制短路电流 | 第17-19页 |
| 1.2.3 多直流馈入系统 | 第19-21页 |
| 1.3 “特高压入鲁”项目的进展 | 第21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 第2章 山东电网电磁环网解环方案评估模型 | 第23-42页 |
| 2.1 电磁环网简介 | 第23-24页 |
| 2.2 层次分析法 | 第24-29页 |
| 2.2.1 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24-27页 |
| 2.2.2 权重向量的计算 | 第27-29页 |
| 2.2.3 目标层的合成权重的计算 | 第29页 |
| 2.3 电磁环网开环方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29-36页 |
| 2.3.1 评价指标 | 第30-32页 |
| 2.3.2 模糊综合评判 | 第32-33页 |
| 2.3.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33-36页 |
| 2.4 山东电网电磁环网解环方案的综合评估 | 第36-41页 |
| 2.4.1 参数设置 | 第36-37页 |
| 2.4.2 山东电网三级电磁环网解环方案评估 | 第37-41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3章 山东电网限流措施综合优化配置 | 第42-59页 |
| 3.1 限流措施灵敏度分析 | 第42-46页 |
| 3.1.1 开断线路 | 第42-44页 |
| 3.1.2 加装限流电抗器 | 第44-45页 |
| 3.1.3 更换高阻抗变压器 | 第45-46页 |
| 3.2 遗传算法中的关键步骤的实现 | 第46-48页 |
| 3.2.1 种群初始化 | 第46-47页 |
| 3.2.2 交叉和变异算子 | 第47-48页 |
| 3.3 数学模型 | 第48-51页 |
| 3.3.1 限流方案的目标函数 | 第48-49页 |
| 3.3.2 约束条件及其处理 | 第49-51页 |
| 3.4 算例应用 | 第51-58页 |
| 3.4.1 2016 年山东电网220kV系统的短路电流水平 | 第51-52页 |
| 3.4.2 山东电网短路电流超标站点的限流措施综合优化配置 | 第52-5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4章 多直流馈入受端电网的限流方案多目标优化 | 第59-74页 |
| 4.1 多直流馈入对系统的影响 | 第59-61页 |
| 4.2 限流措施对多馈入短路比的影响 | 第61页 |
| 4.3 NSGA-Ⅱ算法的实现 | 第61-68页 |
| 4.3.1 快速非支配排序 | 第63-64页 |
| 4.3.2 个体拥挤距离的计算 | 第64-65页 |
| 4.3.3 精英策略 | 第65-66页 |
| 4.3.4 轮赛制选择 | 第66-67页 |
| 4.3.5 NSGA-Ⅱ算法在限流方案多目标优化中的应用 | 第67-68页 |
| 4.4 数学模型 | 第68-69页 |
| 4.5 算例应用 | 第69-73页 |
| 4.5.1 IEEE-39节点系统 | 第69页 |
| 4.5.2 参数设置及运行结果 | 第69-7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