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能源效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产业集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论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7-21页 |
1.3.1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影响的理论基础 | 第22-3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1.1 制造业 | 第22页 |
2.1.2 能源效率 | 第22-23页 |
2.1.3 产业集聚 | 第23-24页 |
2.2 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30页 |
2.2.1 产业集聚 | 第24-26页 |
2.2.2 科技进步 | 第26-27页 |
2.2.3 能源价格 | 第27-28页 |
2.2.4 对外开放程度 | 第28-30页 |
2.2.5 能源消费结构 | 第30页 |
2.3 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影响的效应分析 | 第30-35页 |
2.3.1 基础设施共享效应 | 第30-32页 |
2.3.2 中间投入品共享效应 | 第32页 |
2.3.3 人才共享效应 | 第32-33页 |
2.3.4 知识共享效应 | 第33-34页 |
2.3.5 拥挤和搭便车效应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产业集聚度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研究 | 第36-45页 |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6-37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36页 |
3.1.2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3.2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测算 | 第37-39页 |
3.2.1 产业集聚度的测算方法 | 第37-38页 |
3.2.2 产业集聚度测算结果及分析 | 第38-39页 |
3.3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 | 第39-44页 |
3.3.1 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方法 | 第39-43页 |
3.3.2 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5-54页 |
4.1 变量选择及计量方程设定 | 第45-46页 |
4.1.1 变量选择 | 第45页 |
4.1.2 计量方程设定 | 第45-46页 |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6-47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6页 |
4.2.2 数据处理 | 第46-47页 |
4.3 基于Tobit模型的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4.4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8-51页 |
4.4.1 产业集聚 | 第48-49页 |
4.4.2 科技进步 | 第49页 |
4.4.3 能源消费结构 | 第49-50页 |
4.4.4 能源价格 | 第50页 |
4.4.5 对外开放程度 | 第50-51页 |
4.5 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能源效率的倒U型影响分析 | 第51-53页 |
4.5.1 制造业整体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5.2 不同类别制造业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提升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 | 第54-58页 |
5.1 提升制造业产业集聚质量 | 第54-56页 |
5.1.1 加深制造业集聚程度 | 第54-55页 |
5.1.2 优化升级制造业集聚水平 | 第55-56页 |
5.2 有效发挥科技潜力 | 第56页 |
5.3 完善能源供需和价格市场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