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地方工业经济论文

可耗竭资源约束下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效率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0-12页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第11页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工业增长效率的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2 可耗竭资源约束与工业增长效率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8页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8-21页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18页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8-20页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1-22页
第2章 我国区域工业增长及其可耗竭资源利用现状第22-36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2-23页
        2.1.1 可耗竭资源第22页
        2.1.2 可耗竭资源约束第22-23页
        2.1.3 区域工业增长第23页
        2.1.4 工业增长效率第23页
    2.2 我国区域工业增长现状第23-29页
        2.2.1 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概况第23-27页
        2.2.2 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特征第27-29页
    2.3 我国区域工业可耗竭资源利用现状第29-33页
        2.3.1 我国区域工业增长中的可耗竭资源利用概况第29-31页
        2.3.2 我国区域工业增长中的可耗竭资源利用特征第31-33页
    2.4 可耗竭资源对我国区域工业增长的约束第33-35页
        2.4.1 可耗竭资源的数量约束第33-34页
        2.4.2 可耗竭资源的质量约束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可耗竭资源约束下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效率测度第36-47页
    3.1 方法与模型第36-38页
        3.1.1 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第36-37页
        3.1.2 基于SBM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第37-38页
    3.2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第38-39页
        3.2.1 投入要素指标第38-39页
        3.2.2 产出要素指标第39页
    3.3 可耗竭资源约束下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效率静态分析第39-44页
        3.3.1 总体特征第39-40页
        3.3.2 区域差异第40-42页
        3.3.3 省域差异第42-44页
    3.4 可耗竭资源约束下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效率动态分析第44-46页
        3.4.1 总体特征第44页
        3.4.2 区域差异第44-45页
        3.4.3 省域差异第45-46页
    3.5 我国区域工业增长中可耗竭资源投入冗余分析第46页
    3.6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可耗竭资源约束下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第47-54页
    4.1 可耗竭资源约束下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选取第47-50页
        4.1.1 影响因素选取的依据第47-48页
        4.1.2 影响因素的解释第48-50页
    4.2 计量回归模型原理及构建第50-51页
        4.2.1 Tobit模型构建第50-51页
        4.2.2 模型回归结果第51页
    4.3 实证结果分析第51-53页
        4.3.1 技术创新水平影响及原因第51-52页
        4.3.2 市场开放度影响及原因第52页
        4.3.3 政府干预程度影响及原因第52-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可耗竭资源约束下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效率提升对策第54-59页
    5.1 政府层面的对策第54-55页
        5.1.1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第54页
        5.1.2 完善资源配置的调控机制第54-55页
        5.1.3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第55页
    5.2 产业层面的对策第55-57页
        5.2.1 工业行业序动升级第56页
        5.2.2 注重资源结构效应第56-57页
        5.2.3 提高资源利用率第57页
    5.3 企业层面的对策第57-58页
        5.3.1 推广绿色企业制度创新第57页
        5.3.2 提倡资源节约型生产第57-58页
        5.3.3 合理利用区域内外部资源第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录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碳经济下黑龙江省能源结构优化研究
下一篇:产业集聚对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