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火积)耗散极值原理的热阱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强化传热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2.2 (火积)理论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辐射对流传热过程(火积)理论 | 第16-32页 |
2.1 辐射对流传热理论 | 第16-22页 |
2.1.1 对流传热 | 第16页 |
2.1.2 辐射传热 | 第16-17页 |
2.1.3 辐射介质传热 | 第17-22页 |
2.2 辐射传热(火积)理论 | 第22-30页 |
2.2.1 辐射(火积)平衡方程 | 第22-25页 |
2.2.2 辐射(火积)损失最小原理 | 第25-29页 |
2.2.3 辐射(火积)耗散极值原理 | 第29-30页 |
2.3 辐射对流传热(火积)理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基于(火积)理论的MBU热阱结构优化 | 第32-46页 |
3.1 热阱能量守恒方程 | 第32-36页 |
3.2 MBU热阱结构优化 | 第36-45页 |
3.2.1 物理模型及参数计算 | 第36-40页 |
3.2.2 通径2t对热阱传热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3 面心距L对热阱传热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4 阱宽2S对热阱传热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5 传热量比例分析 | 第44-45页 |
3.3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MBU热阱优化实验研究 | 第46-56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46-49页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4.2.1 燃料消耗速率测试 | 第49页 |
4.2.2 热阱温度分布测试 | 第49-51页 |
4.2.3 排烟温度测试 | 第51-52页 |
4.2.4 排烟成分测试 | 第52-53页 |
4.2.5 燃烧性能测试 | 第53页 |
4.2.6 热效率验证 | 第53-54页 |
4.3 (火积)理论实验结果验证 | 第54-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燃烧筒结构优化数值研究 | 第56-76页 |
5.1 结构模型网格划分 | 第56-57页 |
5.2 计算模型设定 | 第57-59页 |
5.2.1 湍流模型选用 | 第57页 |
5.2.2 辐射模型选用 | 第57-58页 |
5.2.3 边界条件设定 | 第58-59页 |
5.3 开孔范围对热阱传热的影响 | 第59-64页 |
5.3.1 锅底热流密度曲线分析 | 第60-61页 |
5.3.2 热阱流场特性分析 | 第61-64页 |
5.4 开孔包角对热阱传热的影响 | 第64-69页 |
5.4.1 锅底热流密度曲线分析 | 第65-66页 |
5.4.2 热阱流场特性分析 | 第66-69页 |
5.5 孔径对热阱传热的影响 | 第69-74页 |
5.5.1 锅底热流密度曲线分析 | 第70-71页 |
5.5.2 热阱流场特性分析 | 第71-74页 |
5.6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MBU热阱结构设计软件开发 | 第76-78页 |
6.1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第76页 |
6.2 软件设计原理及功能实现 | 第76-78页 |
6.2.1 软件设计原理 | 第76-77页 |
6.2.2 软件功能实现 | 第77-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79页 |
1 结论 | 第78页 |
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