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传统治理模式下城市小型河流的现状问题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0-13页 |
1.4.1 文献资料法 | 第11页 |
1.4.2 学科优势互补法 | 第11页 |
1.4.3 田野调查法 | 第11页 |
1.4.4 逻辑分析法 | 第11-12页 |
1.4.5 框架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城市小型河流生态景观重塑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 第13-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2.1.1 城市小型河流 | 第13-14页 |
2.1.2 城市小型河流的生态 | 第14页 |
2.1.3 城市小型河流的景观 | 第14-16页 |
2.1.4 生态景观 | 第16页 |
2.1.5 城市小型河流的生态景观重塑 | 第16页 |
2.2 城市与河流的历史回顾 | 第16-18页 |
2.2.1 河流形成期 | 第16-17页 |
2.2.2 河流自然发展期——依赖河流 | 第17页 |
2.2.3 河流改造期——改造河流 | 第17页 |
2.2.4 河流衰败期破坏河流 | 第17-18页 |
2.2.5 河流复兴期——复兴河流 | 第18页 |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8-24页 |
2.3.1 国外生态景观的产生、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3.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 | 第19-22页 |
2.3.3 基本理论 | 第22-24页 |
2.4 城市小型河流生态景观重塑的案例与启示 | 第24-28页 |
2.4.1 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工程 | 第24-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南宁朝阳溪历史演变和整治历程 | 第30-41页 |
3.1 南宁城市的演进发展 | 第30-35页 |
3.1.1 东晋至明清时期 | 第31-32页 |
3.1.2 清末民国时期 | 第32-34页 |
3.1.3 现代城市发展期 | 第34-35页 |
3.1.4 南宁传统水治理的启示 | 第35页 |
3.2 南宁市朝阳溪的演变、衰落与整治历程 | 第35-39页 |
3.2.1 朝阳溪的历史 | 第35-37页 |
3.2.2 朝阳溪的衰败 | 第37-38页 |
3.2.3 朝阳溪整治的历程 | 第38-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朝阳溪现状及改造对策分析 | 第41-53页 |
4.1 朝阳溪现状 | 第41-42页 |
4.1.1 生态与景观层面 | 第41-42页 |
4.1.2 社会层面 | 第42页 |
4.1.3 经济层面 | 第42页 |
4.2 朝阳溪生态景观重塑的影响因子 | 第42-49页 |
4.2.1 自然环境现状影响因子 | 第42-46页 |
4.2.2 人文环境现状影响因子 | 第46-49页 |
4.3 朝阳溪在南宁相关规划中的定位 | 第49-51页 |
4.3.1 南宁总体规划 | 第49页 |
4.3.2 南宁水城 | 第49-50页 |
4.3.3 南宁海绵城市 | 第50-51页 |
4.3.4 相关规划对朝阳溪的定位 | 第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朝阳溪生态景观重塑设计 | 第53-79页 |
5.1 朝阳溪生态景观重塑技术应用分析与归纳 | 第53-69页 |
5.1.1 流域尺度下朝阳溪生态景观重塑 | 第53-55页 |
5.1.2 朝阳溪细部生态景观重塑策略 | 第55-64页 |
5.1.3 亲水的河流重塑对策 | 第64-65页 |
5.1.4 河道生态景观重塑河水管理 | 第65页 |
5.1.5 技术 | 第65-68页 |
5.1.6 小结 | 第68-69页 |
5.2 朝阳溪生态景观细化设计 | 第69-77页 |
5.2.1 郊野农村区 | 第70-72页 |
5.2.2 城乡混合区 | 第72-73页 |
5.2.3 配套完好的城区段 | 第73-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河流历史层面的研究 | 第79页 |
6.2 河流生态景观重塑的原则 | 第79-80页 |
6.3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