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盆地新生代岩相古地理及环境演化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6页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3页 |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古环境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21-24页 |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6-36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26-27页 |
2.2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7-29页 |
2.3 构造特征 | 第29-36页 |
2.3.1 构造单元划分 | 第29-32页 |
2.3.2 断裂体系特征 | 第32-36页 |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36-61页 |
3.1 岩石地层单位及其特征 | 第36-52页 |
3.1.1 红河组 | 第38-39页 |
3.1.2 白鹿塬组 | 第39-42页 |
3.1.3 冷水沟组 | 第42-43页 |
3.1.4 寇家村组 | 第43-44页 |
3.1.5 灞河组 | 第44-47页 |
3.1.6 游河组 | 第47-50页 |
3.1.7 三门组 | 第50页 |
3.1.8 泄湖组 | 第50-51页 |
3.1.9 乾县组 | 第51-52页 |
3.1.10 半坡组 | 第52页 |
3.2 地层识别特征 | 第52-55页 |
3.3 地层划分对比 | 第55-60页 |
3.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物源分析 | 第61-85页 |
4.1 碎屑颗粒特征 | 第62-74页 |
4.1.1 碎屑组分分析 | 第62页 |
4.1.2 轻重矿物特征 | 第62-74页 |
4.2 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 | 第74-76页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76-83页 |
4.3.1 盆地周缘隆起区稀土特征 | 第76-79页 |
4.3.2 盆地各时代地层稀土特征 | 第79-83页 |
4.4 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沉积体系划分 | 第85-106页 |
5.1 沉积相标志 | 第85-94页 |
5.1.1 岩性标志 | 第85-86页 |
5.1.2 沉积构造标志 | 第86-88页 |
5.1.3 古生物标志 | 第88-90页 |
5.1.4 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 第90-91页 |
5.1.5 颗粒表面形态和结构 | 第91-93页 |
5.1.6 测井相标志 | 第93-94页 |
5.2 沉积相类型 | 第94-100页 |
5.2.1 河流(冲积)沉积体系 | 第94-97页 |
5.2.2 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97-98页 |
5.2.3 湖泊沉积体系 | 第98-99页 |
5.2.4 风成沉积体系 | 第99-100页 |
5.3 沉积相空间展布 | 第100-101页 |
5.4 小结 | 第101-106页 |
第六章 岩相古地理演化 | 第106-122页 |
6.1 古近纪各期岩相古地理 | 第106-107页 |
6.1.1 红河期岩相古地理 | 第106页 |
6.1.2 白鹿塬期岩相古地理 | 第106-107页 |
6.2 新近纪各期岩相古地理 | 第107-108页 |
6.2.1 冷水沟期岩相古地理 | 第107页 |
6.2.2 寇家村期岩相古地理 | 第107-108页 |
6.2.3 灞河期岩相古地理 | 第108页 |
6.2.4 游河期岩相古地理 | 第108页 |
6.3 第四纪各期岩相古地理 | 第108-117页 |
6.3.1 三门期岩相古地理 | 第108-117页 |
6.3.2 秦川期(泄湖期—半坡期)岩相古地理 | 第117页 |
6.4 沉积演化史 | 第117-121页 |
6.5 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七章 环境演化特征 | 第122-153页 |
7.1 古盐度与环境演化 | 第122-130页 |
7.1.1 盐度恢复 | 第122-127页 |
7.1.2 古盐度变化特征 | 第127-130页 |
7.2 哺乳动物演化特征 | 第130-146页 |
7.2.1 古近系哺乳动物 | 第131-132页 |
7.2.2 新近系哺乳动物 | 第132-138页 |
7.2.3 第四系哺乳动物 | 第138-146页 |
7.3 孢粉植物变化特征 | 第146-151页 |
7.3.1 古近系孢粉植物变化 | 第147页 |
7.3.2 新近系孢粉植物变化 | 第147-150页 |
7.3.3 第四系孢粉植物变化 | 第150-151页 |
7.4 小结 | 第151-153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7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1-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
作者简介 | 第174-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