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心血管疾病的重大危害 | 第10-11页 |
1.1.2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心电信号采集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心电信号采集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非接触式心电信号采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8-26页 |
2.1 心电信号基础理论 | 第18-21页 |
2.1.1 人体心电信号产生的机理 | 第18-19页 |
2.1.2 人体心电信号的组成 | 第19页 |
2.1.3 人体心电信号的特点 | 第19-20页 |
2.1.4 影响人体心电信号采集的因素 | 第20页 |
2.1.5 心电信号导联体系分析 | 第20-21页 |
2.2 非接触式心电采集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功能需求 | 第21-23页 |
2.2.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21-22页 |
2.2.2 系统的功能需求 | 第22-23页 |
2.3 非接触式心电信号采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23-25页 |
2.3.1 系统硬件结构组成 | 第23-24页 |
2.3.2 系统软件结构组成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导电织物的容性耦合电极设计 | 第26-38页 |
3.1 导电织物的制备 | 第26-28页 |
3.1.1 导电织物的选材 | 第26页 |
3.1.2 不锈钢丝导电织物的织造 | 第26-28页 |
3.2 不锈钢丝导电织物导电性能的测试 | 第28-29页 |
3.3 非接触式容性耦合电极的分析 | 第29-34页 |
3.3.1 人体皮肤和电极界面的分析 | 第29-31页 |
3.3.2 人体皮肤和电极之间耦合电容的分析 | 第31-34页 |
3.4 非接触式容性耦合电极电路结构的设计 | 第34-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非接触式心电信号采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38-50页 |
4.1 心电信号调理电路 | 第38-43页 |
4.1.1 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38-41页 |
4.1.2 陷波滤波器的设计 | 第41-43页 |
4.2 心电信号处理电路 | 第43-45页 |
4.2.1 主控芯片及其外围电路 | 第43-44页 |
4.2.2 A/D转换芯片及其外围电路 | 第44-45页 |
4.3 系统电源电路 | 第45-48页 |
4.3.1 5V稳压及负5V电压发生电路 | 第45-46页 |
4.3.2 3.3V电压发生电路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非接触式心电信号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第50-62页 |
5.1 非接触式心电信号采集系统下位机软件 | 第50-53页 |
5.1.1 Keil uVision 4开发环境 | 第50页 |
5.1.2 下位机主程序流程图 | 第50-51页 |
5.1.3 A/D转换子程序设计 | 第51-52页 |
5.1.4 串口通信子程序设计 | 第52-53页 |
5.2 非接触式心电信号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 | 第53-60页 |
5.2.1 LabVIEW开发环境 | 第53-54页 |
5.2.2 上位机主程序流程图 | 第54-55页 |
5.2.3 串口通信子程序 | 第55-56页 |
5.2.4 心电信号数据处理子程序 | 第56页 |
5.2.5 数字滤波和波形显示子程序 | 第56-57页 |
5.2.6 数据存储及波形回放子程序 | 第57-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非接触式心电信号采集系统的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62-72页 |
6.1 系统测试音信号测试 | 第62页 |
6.2 系统信号采集准确性测试 | 第62-65页 |
6.3 PCB板容性耦合电极心电信号采集测试 | 第65-67页 |
6.4 容性耦合织物电极心电信号采集测试 | 第67-6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7.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