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海南滨海水体沉积物无机硫形态特征及对重金属生态风险影响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滨海水体环境评价研究现状第14页
        1.2.2 水体沉积物无机硫形态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3 沉积物重金属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第15页
        1.2.4 考虑无机硫的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第18-27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18-22页
    2.2 研究方法第22-26页
        2.2.1 样品采集及保存第22-25页
        2.2.2 沉积物AVS及SEM的分析第25页
        2.2.3 沉积物无机硫形态的分析第25页
        2.2.4 微生物的分析第25-26页
        2.2.5 沉积物有机碳分析第26页
    2.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第26页
    2.4 数据的分析统计第26-27页
第三章 海南水体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来源分析第27-57页
    3.1 全海南沉积物SEM的空间分布特征第27-47页
        3.1.1 海南东北部SEM空间分布第28-29页
        3.1.2 海南南部SEM空间分布第29-40页
        3.1.3 海南西北部SEM空间分布第40-45页
        3.1.4 与其他研究区域SEM的比较第45-47页
    3.2 沉积物重金属垂直分布第47-53页
    3.3 水体沉积物重金属来源探究第53-56页
        3.3.1 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3-54页
        3.3.2 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分析第54-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沉积物无机硫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第57-88页
    4.1 全海南沉积物无机硫中AVS的空间分布第57-63页
        4.1.1 海南东北部沉积物中AVS的平面分布第57-58页
        4.1.2 海南南部沉积物中AVS的平面分布第58页
        4.1.3 海南西北部沉积物中AVS的平面分布第58-61页
        4.1.4 海南AVS与其它研究区域AVS的比较第61-63页
    4.2 海南沉积物中AVS的垂直分布第63-64页
    4.3 典型区沉积物无机硫空间分布特征第64-71页
        4.3.1 儋州湾沉积物无机硫形态平面分布特征第64-67页
        4.3.2 儋州湾沉积物硫形态垂直分布特征第67-69页
        4.3.3 昌化江沉积物无机硫形态平面分布特征第69-71页
    4.4 典型区沉积物无机硫的形态特征第71-75页
        4.4.1 儋州湾及昌化江无机硫形态特征第71-72页
        4.4.2 与其他研究区域沉积物无机硫形态的比较第72-75页
    4.5 水体沉积物无机硫形态的环境意义第75-86页
        4.5.1 AVS分布与微生物的关系第75-79页
        4.5.2 AVS分布与TOC的关系第79-82页
        4.5.3 AVS的指标意义第82-83页
        4.5.4 基于CRS/AVS的沉积环境稳定性分析第83-86页
    4.6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五章 海南滨海水体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第88-102页
    5.1 单一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分析第88-90页
        5.1.1 海南东北部生物有效性分析第88-89页
        5.1.2 海南南部生物有效性分析第89页
        5.1.3 海南西北部生物有效性分析第89-90页
    5.2 考虑无机硫形态的水体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第90-99页
        5.2.1 基于SEM-AVS模型的沉积物垂直生态风险评价第91-95页
        5.2.2 基于SEM-AVS模型的全海南滨海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第95-99页
    5.3 无机硫形态对重金属生态风险的影响第99-101页
    5.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结论与展望第102-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2页
附录第112-11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5-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附件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运河扬州城区化工厂河段常规水质参数时空分异特性
下一篇:O2/CO2燃烧下城市生活垃圾中重金属迁移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