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内涵及国外立法沿革 | 第14-20页 |
第一节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内涵 | 第14-16页 |
一 受案范围是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产生的基础 | 第14-15页 |
二 原告资格是行政诉讼发起的必备条件 | 第15页 |
三 原告资格与诉讼请求无关 | 第15页 |
四 “利害关系”是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中心内容 | 第15-16页 |
五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与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区别 | 第16页 |
第二节 原告资格“利害关系”要件国外立法沿革 | 第16-20页 |
第三章 我国行政诉讼利害关系人原告资格的确立 | 第20-27页 |
第一节 从“无标准时期”到“准用民事诉讼制度”时期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从“合法权益”标准时期到“法律上利害关系”时期 | 第21-23页 |
第三节“准利害关系”标准时期 | 第23-27页 |
第四章 行政诉讼原告利害关系的界定 | 第27-37页 |
第一节“利害关系”的构成要件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何种利害——“合法权益”的界定 | 第28-32页 |
一 权益的内涵:权利和利益 | 第28-30页 |
二 权益的外延: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 | 第30页 |
三 权益的归属:个人权益、他人权益和公共利益 | 第30-32页 |
四 权益的时空状态:现实的权益、可期待权益 | 第32页 |
第三节 关联性之因果关系 | 第32-37页 |
一 理论层面:事实上因果关系与法律上因果关系 | 第33-34页 |
二 实践层面:法律上因果关系之判断规则 | 第34-37页 |
第五章 完善建议 | 第37-39页 |
第一节 通过立法明确“利害关系” | 第37页 |
第二节 对“利害关系”的判断应宽严结合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