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粉煤灰及石灰石粉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高性能混凝土概述第11-12页
        1.2.1 高性能混凝土定义第11页
        1.2.2 高性能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国内外粉煤灰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国内外石灰石粉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第13-14页
    1.5 存在主要问题分析第14-15页
    1.6 研究主要目标以及主要研究的内容第15-18页
        1.6.1 研究的目标与预期成果第15页
        1.6.2 主要的研究内容第15-18页
第二章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选择第18-26页
    2.1 水泥第18-19页
    2.2 粉煤灰第19-20页
    2.3 石灰石粉第20-21页
    2.4 聚羧酸减水剂第21-23页
        2.4.1 减水剂简介第21-22页
        2.4.2 聚羧酸减水剂工作性第22页
        2.4.3 聚羧酸减水剂强度第22页
        2.4.4 聚羧酸减水剂抗碳化能力第22-23页
    2.5 粗细集料第23-24页
    2.6 水第24页
    2.7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三章 粉煤灰及石灰石粉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26-32页
    3.1 粉煤灰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26-28页
        3.1.1 粉煤灰的“粉体效应”第26-27页
        3.1.2 粉煤灰对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第27-28页
    3.2 石灰石粉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28-30页
        3.2.1 石灰石粉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第28-29页
        3.2.2 石灰石粉对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第29-30页
    3.3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四章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32-42页
    4.1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第32页
    4.2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第32-35页
        4.2.1 确定HPC的配合比强度fcu,o第33页
        4.2.2 确定水胶比第33页
        4.2.3 选定单位用水量第33-34页
        4.2.4 计算单位胶凝材料用量第34页
        4.2.5 选定砂率第34页
        4.2.6 选定浆骨比第34-35页
        4.2.7 计算单位沙石材料用量(m_(so)、m_(co))第35页
    4.3 假定表观密度法和绝对体积法算例第35-40页
    4.4 假定表观密度法和绝对体积法对比第40页
    4.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五章 石灰石粉和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实验研究第42-70页
    5.1 石灰石粉和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实验研究第42-45页
        5.1.1 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概述第42-43页
        5.1.2 实验方案设计第43页
        5.1.3 实验结果分析第43-45页
    5.2 石灰石粉和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性能实验研究第45-53页
        5.2.1 概述第45-46页
        5.2.2 正交实验方案设计第46-47页
        5.2.3 试验方法第47页
        5.2.4 实验结果分析第47-53页
    5.3 石灰石粉和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实验研究第53-69页
        5.3.1 石灰石粉和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第53-59页
        5.3.2 石灰石粉和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渗能力第59-62页
        5.3.3 石灰石粉和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性第62-69页
    5.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高性能混凝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第70-74页
    6.1 高性能混凝土的社会效益第70-71页
        6.1.1 发展高性能混凝土是建筑业发展的需要第70页
        6.1.2 发展高性能混凝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第70-71页
    6.2 高性能混凝土的经济效益第71-73页
        6.2.1 单位成本测算第71-72页
        6.2.2 税金第72-73页
    6.3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8页
    7.1 本文主要结论第74-75页
    7.2 展望第75-78页
致谢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道淤泥气泡混合土的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下一篇:绿色照明应急LED两用灯具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