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上层建筑连接结构渐进损伤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复合材料连接形式与破坏模式 | 第12-16页 |
1.2.1 复合材料机械连接形式及破坏模式 | 第13-15页 |
1.2.2 复合材料胶接连接形式及破坏模式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复合材料上层建筑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国外复合材料上层建筑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2 国内复合材料上层建筑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第2章 复合材料连接渐进损伤分析方法 | 第19-29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复合材料失效准则 | 第19-21页 |
2.2.1 最大应力、应变理论 | 第19页 |
2.2.2 Tsai-Wu失效准则 | 第19-20页 |
2.2.3 Hashin失效准则 | 第20-21页 |
2.3 复合材料渐进损伤方法 | 第21-22页 |
2.4 连接结构接触问题 | 第22-26页 |
2.4.1 接触问题描述方法 | 第22-23页 |
2.4.2 接触问题的求解 | 第23-24页 |
2.4.3 接触在数值中的定义 | 第24-26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26-29页 |
第3章 复合材料混合连接接头失效分析 | 第29-4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准静态方法 | 第29页 |
3.3 复合材料双螺栓混合连接试验研究 | 第29-31页 |
3.3.1 试验准则与试验目的 | 第29页 |
3.3.2 样件尺寸和材料属性 | 第29-30页 |
3.3.3 实验步骤 | 第30页 |
3.3.4 试验结果 | 第30-31页 |
3.4 复合材料双螺栓混合连接数值分析 | 第31-38页 |
3.4.1 复合材料双螺栓混合连接隐式分析 | 第31-34页 |
3.4.2 复合材料双螺栓混合连接显式分析 | 第34-36页 |
3.4.3 试验数值结果对比分析 | 第36-38页 |
3.5 碳纤维板混合双剪连接结构参数研究 | 第38-45页 |
3.5.1 端距e对于连接结构刚度和强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3.5.2 边距SW对于连接结构刚度和强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3 排距P对于连接结构刚度和强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3.5.4 列距S对于连接结构刚度和强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3.6 总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船用玻璃钢与钢板机械连接挤压强度研究 | 第47-57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玻璃钢与钢板双剪机械连接计算模型 | 第47-49页 |
4.3 玻璃钢与钢板机械连接挤压强度分析 | 第49-55页 |
4.3.1 挤压强度宽度修正系数 | 第49-51页 |
4.3.2 挤压强度端局修正系数 | 第51-52页 |
4.3.3 挤压强度孔径修正系数 | 第52-54页 |
4.3.4 挤压强度载荷方向修正系数 | 第54-55页 |
4.3.5 挤压强度螺栓类型修正系数 | 第55页 |
4.4 玻璃钢与钢板机械连接挤压强度估算方法 | 第55-56页 |
4.5 总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上层建筑与钢质甲板连接结构设计和强度分析 | 第57-67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复合材料上层建筑力学性能分析 | 第57-60页 |
5.2.1 复合材料上层建筑数值模型 | 第57-58页 |
5.2.2 复合材料上层载荷形式 | 第58-59页 |
5.2.3 复合材料上层建筑力学性能分析 | 第59-60页 |
5.3 连接结构设计分析 | 第60-64页 |
5.3.1 连接结构选型 | 第60-62页 |
5.3.2 连接结构过渡区设计 | 第62-63页 |
5.3.3 连接结构几何参数 | 第63-64页 |
5.4 上层建筑与甲板连接结构强度分析 | 第64-66页 |
5.5 总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学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Appendix A | 第77-79页 |
Appendix B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