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2章 制造业产业升级与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机制的相关理论解析 | 第24-35页 |
2.1 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解析 | 第24-29页 |
2.1.1 基于结构视角研究制造业产业升级 | 第24-27页 |
2.1.2 基于链条视角研究制造业产业升级 | 第27-29页 |
2.2 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机制的内容解析 | 第29-33页 |
2.2.1 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机制的概念界定 | 第29-31页 |
2.2.2 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机制的构成要素 | 第31-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基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机制的模型构建 | 第35-48页 |
3.1 基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机制涵义的分析 | 第35-39页 |
3.1.1 基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机制的概念界定 | 第35页 |
3.1.2 基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机制的构成要素 | 第35-37页 |
3.1.3 基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机制的结构分析 | 第37-39页 |
3.2 基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低碳技术突破性动力机制 | 第39-41页 |
3.2.1 正向推动 | 第39-40页 |
3.2.2 负向阻力 | 第40-41页 |
3.3 基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主体选择机制 | 第41-42页 |
3.3.1 技术创新选择主体 | 第41页 |
3.3.2 技术创新选择状况 | 第41-42页 |
3.4 基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扩散机制 | 第42-43页 |
3.4.1 扩散要素 | 第43页 |
3.4.2 扩散速率 | 第43页 |
3.5 基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倒逼机制 | 第43-45页 |
3.5.1 倒逼主体 | 第44页 |
3.5.2 倒逼手段 | 第44-45页 |
3.6 基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保障机制 | 第45-46页 |
3.6.1 制度保障 | 第45-46页 |
3.6.2 资金保障 | 第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基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机制运行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48-72页 |
4.1 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机制运行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8-57页 |
4.1.1 创新机制运行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48页 |
4.1.2 五种机制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8-52页 |
4.1.3 产业升级评价指标确定 | 第52-53页 |
4.1.4 评价指标来源 | 第53-57页 |
4.2 确定创新机制运行效果评价体系的权重 | 第57-60页 |
4.2.1 权重确定的AHP方法简介 | 第57-59页 |
4.2.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59-60页 |
4.3 构建创新机制运行效果评价模型 | 第60-62页 |
4.3.1 创新子机制之间协同效果评价模型 | 第60-61页 |
4.3.2 创新机制整体的协同效果评价模型 | 第61页 |
4.3.3 产业升级与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机制整体的协同效果评价模型 | 第61-62页 |
4.3.4 评价结果的参考标准 | 第62页 |
4.4 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机制运行效果的实证研究 | 第62-70页 |
4.4.1 数据收集及处理 | 第62-64页 |
4.4.2 协同效果评价结果 | 第64-69页 |
4.4.3 协同效果评价的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加强创新机制运行效果的对策建议 | 第72-78页 |
5.1 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动力机制的对策 | 第72-73页 |
5.1.1 加强推动因素 | 第72页 |
5.1.2 降低阻力因素 | 第72-73页 |
5.2 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主体选择机制的对策 | 第73-74页 |
5.2.1 刺激技术选择主体 | 第73页 |
5.2.2 加大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投入力度 | 第73-74页 |
5.3 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扩散机制的对策 | 第74-75页 |
5.3.1 扩散要素的积极参与 | 第74页 |
5.3.2 加快扩散速率 | 第74-75页 |
5.4 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倒逼机制的对策 | 第75页 |
5.4.1 刺激倒逼主体 | 第75页 |
5.4.2 加大倒逼力度 | 第75页 |
5.5 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保障机制的对策 | 第75-76页 |
5.5.1 加强制度保障 | 第75-76页 |
5.5.2 加强资金保障 | 第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录 | 第92-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