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 | 第13-17页 |
(一)田某交通肇事案 | 第13-14页 |
(二)余某交通肇事 | 第14-17页 |
二、刑事和解制度概述 | 第17-21页 |
(一)刑事和解的界定 | 第17-18页 |
1.刑事和解的定义 | 第17-18页 |
2.刑事和解的性质 | 第18页 |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意义 | 第18-21页 |
1.更有利于保护被害人权益 | 第18-19页 |
2.更有利于被告人的犯罪矫治 | 第19-20页 |
3.更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 | 第20-21页 |
三、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存在问题 | 第21-28页 |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1-23页 |
1.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 第21-22页 |
2.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22页 |
3.刑事和解的主体 | 第22-23页 |
4.刑事和解方式 | 第23页 |
(二)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欠缺之处 | 第23-28页 |
1.刑事和解适用条件不易把握 | 第23-25页 |
2.赔偿数额参照标准的确定存在不同认识 | 第25页 |
3.共同犯罪案件中刑事和解较为复杂 | 第25-26页 |
4.刑事和解与刑事调解界限模糊 | 第26-28页 |
四、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 | 第28-34页 |
(一)进一步明确刑事和解适用条件 | 第28-31页 |
1.准确认定“被告人悔罪” | 第28-30页 |
2.准确认定“被害人谅解” | 第30-31页 |
(二)建立切合实际的赔偿数额参照标准 | 第31页 |
(三)确立共同犯罪案件刑事和解适用尺度 | 第31-32页 |
(四)正确处理刑事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关系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