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以来自由主义在日本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11-3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8页 |
(一) 自由主义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二) 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 第14-15页 |
(三) 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 | 第15-18页 |
三、先行研究 | 第18-26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二) 先行研究的不足 | 第24-2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五、研究创新 | 第27-30页 |
第一章 自由主义在日本的传播 | 第30-50页 |
第一节 自由主义在日本传播的背景 | 第30-33页 |
一、“黑船来航”的殖民压力 | 第30-31页 |
二、“求知识于世界”的社会氛围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洋学绅士”对自由主义的宣扬 | 第33-46页 |
一、福泽谕吉与自由主义 | 第33-36页 |
二、中村正直与自由主义 | 第36-39页 |
三、中江兆民与自由主义 | 第39-43页 |
四、植木枝盛与自由主义 | 第43-46页 |
第三节 自由主义对明治日本社会的影响 | 第46-50页 |
一、唤醒国民主体意识 | 第46-47页 |
二、批判封建特权思想 | 第47-49页 |
三、促进自由民权运动 | 第49-50页 |
第二章 自由主义在日本的转向和阻断 | 第50-69页 |
第一节 明治思想家的转向:从自由主义到国家主义 | 第50-59页 |
一、福泽谕吉和加藤弘之的转向 | 第50-56页 |
二、明治思想家转向的原因 | 第56-59页 |
第二节 大正自由主义的昙花一现 | 第59-65页 |
一、吉野作造与“民本主义” | 第60-62页 |
二、长谷川如是闲与“国民主义” | 第62-64页 |
三、美浓部达吉与“天皇机关说” | 第64-65页 |
第三节 昭和自由主义的阻断 | 第65-69页 |
一、治安维持法与特高警察 | 第65-67页 |
二、《臣民之道》与军国主义 | 第67-69页 |
第三章 自由主义在战后日本的“回归” | 第69-89页 |
第一节 美国对日本的自由主义改造 | 第69-75页 |
一、政治民主改革 | 第70-72页 |
二、意识形态改造 | 第72-75页 |
第二节 战后自由主义者的反思 | 第75-76页 |
第三节 战后自由主义者的使命:培育国民主体性 | 第76-84页 |
一、丸山真男:创造主体 | 第76-81页 |
二、大冢久雄:创造“近代人格”类型 | 第81-83页 |
三、川岛武宜:批判家族制对国民主体性的影响 | 第83-84页 |
第四节 战后自由主义者的“护宪”运动与安保斗争 | 第84-89页 |
一、自由主义者的“护宪”运动 | 第84-85页 |
二、自由主义者与安保斗争 | 第85-89页 |
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在日本的勃兴与嬗变 | 第89-106页 |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理论 | 第90-92页 |
一、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 | 第90-91页 |
二、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 | 第91-92页 |
第二节 日本新自由主义改革 | 第92-99页 |
一、日本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背景 | 第92-93页 |
二、日本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历程 | 第93-97页 |
三、日本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消极影响 | 第97-99页 |
第三节 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在日本的结合 | 第99-106页 |
一、保守主义与新保守主义 | 第99-104页 |
二、结合的表现:政治大国化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 第106-116页 |
第一节 日本自由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 第106-110页 |
一、日本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106-109页 |
二、自由主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正确认识和对待新自由主义 | 第110-116页 |
一、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及危害 | 第110-114页 |
二、警惕和防范新自由主义渗透 | 第114-116页 |
结语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