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样带生态水文最优性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 1.1 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遥感植被特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 | 第10-12页 |
| 1.2.2 中国东北样带植被研究 | 第12-13页 |
| 1.2.3 生态水文学最优性 | 第13-14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第2章 中国东北样带概况 | 第16-22页 |
| 2.1 研究区域 | 第16页 |
| 2.2 研究资料 | 第16-17页 |
| 2.3 自然概况 | 第17-20页 |
| 2.3.1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 2.3.2 气候条件 | 第18页 |
| 2.3.3 植被分布 | 第18-19页 |
| 2.3.4 土壤类型 | 第19-20页 |
| 2.4 区域划分 | 第20-22页 |
| 第3章 中国东北样带植被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 | 第22-40页 |
| 3.1 植被特征及气候因子空间分布 | 第22-30页 |
| 3.1.1 中国东北样带NDVI空间分布 | 第22-24页 |
| 3.1.2 中国东北样带生长季降水空间分布 | 第24-27页 |
| 3.1.3 中国东北样带生长季气温空间分布 | 第27-29页 |
| 3.1.4 中国东北样带植被沿降水梯度分布 | 第29-30页 |
| 3.2 植被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5页 |
| 3.2.1 相关分析法 | 第30-31页 |
| 3.2.2 植被与气候因子相关的显著性 | 第31-32页 |
| 3.2.3 植被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 第32-35页 |
| 3.3 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回归分析 | 第35-40页 |
| 3.3.1 回归分析 | 第35页 |
| 3.3.2 回归分析的决定系数 | 第35-36页 |
| 3.3.3 植被对气候因子的敏感度 | 第36-38页 |
| 3.3.4 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归一化回归分析 | 第38-40页 |
| 第4章 生态水文最优性理论 | 第40-48页 |
| 4.1 生态水文最优性假设 | 第40页 |
| 4.2 生态水文最优性研究方法 | 第40-48页 |
| 4.2.1 水量平衡方程 | 第40-44页 |
| 4.2.2 潜在冠层导度 | 第44-46页 |
| 4.2.3 最优冠层状态 | 第46-48页 |
| 第5章 中国东北样带最优植被盖度 | 第48-68页 |
| 5.1 数据预处理 | 第48-52页 |
| 5.1.1 植被盖度 | 第48页 |
| 5.1.2 降水参数 | 第48-49页 |
| 5.1.3 潜在蒸散发 | 第49-50页 |
| 5.1.4 土壤数据 | 第50页 |
| 5.1.5 数据汇总及说明 | 第50-52页 |
| 5.2 中国东北样带多年平均植被盖度 | 第52页 |
| 5.3 中国东北样带最优植被盖度 | 第52-54页 |
| 5.4 中国东北样带植被盖度年际变化 | 第54-63页 |
| 5.4.1 全区域植被盖度年际变化 | 第54-59页 |
| 5.4.2 干旱-半干旱草地 | 第59-61页 |
| 5.4.3 湿润-半湿润森林 | 第61-63页 |
| 5.5 中国东北样带水量平衡关系 | 第63-68页 |
| 5.5.1 全区域多年平均水量平衡 | 第63-64页 |
| 5.5.2 草地区水量平衡年际变化 | 第64-66页 |
| 5.5.3 森林区水量平衡年际变化 | 第66-68页 |
| 第6章 中国东北样带最优植被盖度敏感性分析 | 第68-74页 |
| 6.1 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68页 |
| 6.2 最优盖度对植被特征的敏感性 | 第68-71页 |
| 6.3 最优盖度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 | 第71-74页 |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4-77页 |
| 7.1 主要成果 | 第74-75页 |
| 7.2 创新点 | 第75页 |
| 7.3 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 致谢 | 第86-88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页 |